评价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和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2018-09-07佟晓敬
佟晓敬
(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河北 唐山 064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近年来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长,其中糖尿病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成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人口主要死亡原因[1]。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患者需长时间使用药物控制病情,药物治疗方案较为复杂,且顺应性不佳,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热门研究。本研究将胰岛素分别联合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旨在观察其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增加机会,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A组(n=48)与B组(n=48)。男54例,女42例,年龄61-77岁,平均(68.46±8.54)岁,病程3-17年,平均(12.31±3.74)年,BMI在23.12-46.38 kg/m2之间,FPG<15.1 mmol/L。两组基础资料经比较后,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符合《内科学》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0岁;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对研究使用药物存在禁忌症者;合并严重心肝等严重脏器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A组行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给予诺和灵R于三餐前行皮下注射,给予西格列汀(Merck Sharp Dohme Ltd,批准文号J20140095)口服用药,100 mg/次,1日1次。B组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胰岛素使用方法与A组一致,给予二甲双胍(西安海欣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00)0.25至0.5 g/次,1日3次,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FPG、2 hFPG、HbAlc指标差异与胰岛素用量,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差异
通过表1可得出,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差异(±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差异(±s)
分组 FPG(mmol/L)2 hFPG(mmol/L)HbAlc(%)胰岛素用量(IU/d)A组(48) 6.3±0.6 7.9±0.7 5.6±0.8 28.1±3.9 B 组(48) 6.5±0.7 8.1±0.8 5.7±0.9 30.2±4.1 t 1.503 1.304 0.575 2.571 P 0.136 0.196 0.566 0.012
2.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通过表2得出,A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率为8.33%,与B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n(%)]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会随病程发展逐渐减弱,老年患者通常B细胞功能较差,需使用胰岛素才能将血糖有效控制,且越早使用控制效果越理想,可有效防治高血糖对B细胞的危害[2-3]。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仅使用胰岛素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联合方案成为临床研究主要方向。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为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标准方案之一,在治疗糖尿病中疗效已被各个指南公认[4]。二甲双胍为一线降糖药,可作用于机体肝脏、骨骼肌,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并减少受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水平,进而起到控制疾病的效果。西格列汀是一种DPP-4抑制剂,为临床常用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增加机体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进而促进机体内分泌胰岛素,阻止胰高血糖素分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5-7]。此外西格列汀还可对机体自身肠促胰岛素讲解过程进行抑制,将内源性肠促胰岛素水平显著提升,将其作用时间延长,进而起到降血糖的效果。将其与胰岛素联合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控制血糖,减轻病情[8-10]。本次研究中,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差异不明显,提示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与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差异不大。而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明显更低,提示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