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疼痛早期非药物性护理干预
2018-09-07杨弯弯
杨弯弯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肺癌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肺部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术后疼痛、胸腔积液是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影响其早期康复[1]。本文主要研究肺癌患者疼痛早期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资料
此次研究纳入的76例研究对象,皆为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调查。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在43-79岁,平均(63.5±4.6)岁;左肺手术者占37例,右肺手术者占39例。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别,甲组行常规的护理干预,乙组采用早期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每组38例。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上,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比较分析。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常规宣教,术后体征监测、生活指导等。而乙组则采用早期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生活指导。很多患者在术前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不仅增加了机体应激反应,也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通过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帮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安全性、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麻醉方法等,并指导其腹式呼吸、有效咳嗽,在咳嗽时让其深呼吸,并用胸腹腔力量最大幅度的咳嗽,让声音通过胸部震动而出,每组20次,一天3组以增加患者的肺活量。
(2)术后康复指导。①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各项体征进行密切监视,在其麻醉清醒,且血压稳定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疼痛状况予以评估,并协助其变换体位,以坐卧位、半坐卧位进行早期有效咳嗽。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扶住患者的颈背部,在胸骨上窝至环状软骨下缘处,用右手中指、食指指腹缓慢下滑,对患者的气管进行深度按压,以感受到患者的气管壁张力并看到患者出现咳嗽等条件反射为准,按压深度在1-5 mm。在咳嗽时,要让患者自行按压伤口及腹部引流处,以免增加疼痛。一旦患者出现用力咳嗽,护理人员要立即松开按压的手指。另外,在术后24 h,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指导,在连接吸气软管、呼吸训练设备前,要让患者保持镇静并含住软管逐渐吸气,在活塞提升到要求的刻度时停滞5-10 s,在活塞自行下降到底部之后,松开吸管,让其调整呼吸,每次15-20 min,每天3-5次。②当然,也可采用吹气球呼吸训练来增强患者的肺部功能,在训练过程中,所选气球容量要控制在800-1000 mL左右,当气球的直径达5-30 cm时可视为有效吹气,1次3-5 min,每天3-4次。③在术后,为了改善患者的肺部氧饱和状况,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并让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包括五指屈伸运动、上臂上举运动、外展及肩膀综合运动,3-5 min/次,3次/d。在下肢运动中,先让患者卧床进行抬腿、屈伸运动,在其各项体征稳定时,可让患者早期离床运动,先在床边站立,再扶床缓慢行走,锻炼度以患者耐受度为准,5-8 min/次,3次/d。
1.3 效果评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在0-1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疼痛越明显。另外,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两组肺复张时间、肺管滞留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予以处理,其中(%)代表的是组间率,而(n)代表的是计数资料,“±s”为计量资料,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组间VAS评分对比
在护理干预前,两组VA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乙组VAS评分明显优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表1 组间VAS评分对比(±s,分)
表1 组间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甲组 38 3.86±1.25 4.12±1.26乙组 38 3.79±1.34 1.27±3.26
2.2 组间肺复张时间、肺管滞留时间比较
经比较发现,乙组的肺复张时间、肺管滞留时间明显短于甲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2。
表2 肺复张时间、肺管滞留时间比较(±s,d)
表2 肺复张时间、肺管滞留时间比较(±s,d)
组别 例数 肺复张时间 肺管滞留时间甲组 38 4.28±1.45 5.28±1.37乙组 38 3.11±1.44 3.87±1.64
2.3 组间并发症率比较
甲组术后出现胸腔积液2例,切口感染3例,肺炎3例,恶心呕吐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而乙组仅有1例切口感染,1例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5.2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癌在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然而由于手术具有创伤性,行肺部切除术后患者的肺功能会明显降低,并出现身体活动受限、疼痛等,甚至会诱发胸腔积液、肺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早期康复造成较大的影响,并降低其生活能力[2-3]。因此,在肺癌疼痛患者中,通过综合性的护理手段,以稳定或是逆转疾病的全身表现,优化患者的功能状态,促使其有效康复就显得异常重要[4-6]。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干预、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应对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床上肢体锻炼、离床活动等指导,以增强患者的肺活量,改善其肺部功能,促使肺泡及气道内的微小分泌物排出,避免了痰液淤积。同时,肢体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并加快切口愈合,降低粘连、肌肉萎缩、胸壁强直等并发症的发生[7]。而通过早期非药物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促使患者的早期康复,且能够提升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术后疼痛,避免机体应激反应的发生,确保手术疗效。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乙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甲组,且肺复张时间、肺管滞留时间更短(P<0.05),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甲组的26.32%(P<0.05)。
综上所述,将早期非药物性护理干预运用于肺癌患者中,能够在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的同时,避免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的早期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