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最强大脑”的“治村之道”
2018-09-07陈戈陈红艳
本刊记者/陈戈 陈红艳
新闻提示:2018年6月,金华市从省“千名好支书”和市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择优选聘25名市级治村导师和266名县级治村导师,市县两级联动成立治村导师联盟,通过巡回宣讲、书记论坛、结对帮带、集中巡诊等形式,亮出导师的“治村之道”。此举旨在通过村带村、人带人等方式,带动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金华为此专门出台文件,对治村导师工作职责、联盟运转机制、考核办法等进行规范,并参照市级拔尖人才有关政策,让治村导师享受人才待遇,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让这样一批对“三农”问题有着独到理解和实际经验的民间高手,进村把脉问诊、指点迷津,实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高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批“最强大脑”带来的“治村之道”!
导师名片:
姓名:戴维平
职务: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党支部书记
治村之道:把好村庄“舵”贴近村民“心”
2001年,戴维平计划对寺平村古建筑群进行修复,然后开发旅游,起初,村民并不理解,认为这是瞎折腾钱。面对困难,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日夜走家访户,向村民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对个别仍不愿意搬迁的农户,戴维平一次次上门做工作,缺乏建房资金的,他自掏腰包为农户垫资买砖瓦。村民说:“维平为了村里的发展花了这么多心血,我们再不支持,就讲不过去了。”
随后,戴维平提出村庄整治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村里先后建起休闲广场、观赏荷塘、仿古长廊、农耕文化展示厅等景点。2006年,寺平村依托古建筑的资源大力发展古村落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过几年的努力,寺平古村一跃成为旅游特色村。寺平村的旅游在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300多人就业,走出了一条颇具寺平特色的发展惠民之路。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戴维平不但要考虑村庄发展的“大事”,更要处理好村民生活中的“小事”。村民戴柏贵智力残疾,40多岁的他仍跟年过七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次在赶集途中不慎受伤,花去医药费5万多元,由于一时无法说清受伤原因,戴柏贵的医药费迟迟无法报销。戴维平得知情况后,立即赶赴金华协调解决。当戴维平把合作医疗报销来的2万元存折交到戴柏贵父母手中时,两位老人感激不已。
为七旬老人租房安家,帮助救济残疾村民,逢年过节自掏腰包为村里困难的党员群众送上大米等,像这样的好事戴维平到底做了多少,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乡亲们心里有一本账:戴维平是他们的贴心人。
治村成绩:寺平村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国家级文化传统村落、浙江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旅游特色村、浙江省农家乐示范村、浙江十大生态旅游名村等荣誉称号。
导师名片:
姓名:杜跃春
职务:金东区曹宅镇杜宅村党总支书记
治村之道:用“智”创“制”领“治”
2011年,曹宅镇杜宅村启动旧村改造工程,需征地50余亩,拆除旧房万余平方米。
“等村民的地基都批到手了,再给村两委成员批。”为了让村民信服,杜跃春动员村两委成员先人后己,确保建房工作公平、公正。正是在这样的以身作则中,村两委在村民中慢慢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接触过杜跃春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局观很强的人,事事以集体利益为重。镇东工业区块拓展征地涉及杜宅村的部分耕地及墓地,不少村民都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僵局中,又是杜跃春站了出来,率先将自家的几座坟墓进行迁移,并带领村两委成员放弃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与村民促膝谈心。村民的思想松动后,他又与村集体商议投入60余万元新建公墓。最终,村民的顾虑消除了,迁坟工作也顺利完成。
杜跃春还勇于在工作制度上进行探索创新。2011年杜宅村率先在曹宅镇各行政村中制定了村两委成员联村民小组制度,将全村424户村民分为12个村民小组,由村两委包干。制度实施后,村里的事情大到旧村改造、城镇医疗保险落实,小到本村小孩管理教育、村卫生死角清理,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解决,确确实实做到了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他还组建了一支有数名党员参加的公共卫生自愿服务队,建立了“党员卫生安全责任片”制度,对全村村民进行健康卫生宣传教育和定时的除四害工作;率先在全区建立15分钟便民服务圈,新建了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式”“零距离”模式,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民服务。
治村成绩:杜宅村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市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导师名片:
姓名:张三定
职务:浦江县白马镇夏张村党总支书记
治村之道:紧握两颗心——公正心、奉献心
夏张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2010年底,张三定临危受命。
他从改善民生入手,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同时,以建立绿洁亮美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开展生态村创建,取消垃圾坑,聘请保洁员,实现了净化、亮化、美化。
几年来,张三定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公路边和靠近集镇的优势发展葡萄、蔬菜等产业,并注册了商标。葡萄销售季节,他又四处奔波联系销售渠道,为大伙打开了市场销路,促进了农民增收。
“当村支书,一定要有两颗心,一颗是公正心,另外一颗是奉献心,要全身心投入为村里办实事!”原本在当地开办了一家企业的张三定,2016年开始,为腾出更多精力用于治村,把企业交给了家人打理。
过去,村里开展党日活动,来的人稀稀拉拉,现在到会率都在95%以上。近年来,夏张村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乡村四治”基层治理工作法,通过乡村文明德治、乡村事务自治、乡村秩序法治、乡村管理合治四大举措,形成党建统领、社会协同、村民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利用夏张村是革命老区这一宝贵资源,张三定倾心倾力开展“春泥计划”工作,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建立了未成年人管护网络,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创建活动。
如今,夏张村已从以往各项工作几近瘫痪的“后进村”一跃成为了景美人和的“先进村”。
一路走来,张三定将自己的治村经验总结为了12个字:自身硬、抓重点、善分工、强督查。
治村成绩:夏张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