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耀遹简论

2018-09-07王玉莹

天中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县志嘉庆金石

王玉莹



陆耀遹简论

王玉莹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陆耀遹是清嘉道时期的知名诗人,也是“阳湖文派”的成员,与其叔父陆继辂并称“二陆”。他饥驱远游,客幕30余年。游幕经历是其文学和学术创作的重要素材,也促成他诸多的成就。陆耀遹以诗歌和金石学见长,在清嘉道时期亦有一定地位。

陆耀遹;常州诗人;学者;幕友

清代常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诗国”之称,涌现出众多享誉全国的诗人、学者。龚自珍在《常州高才篇送丁若士履恒》中言“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殆非虚语。在清代200多年间,常州历史上留下姓名和作品的诗人有480多位,出版的诗集有220多种,“舣舟”诗社至今活跃在诗坛。陆继辂、陆耀遹叔侄二人,在少年时期,即以文章倾动江表,人称“二陆”。然至今未见关于陆耀遹的专题研究,故笔者拟对陆耀遹进行简要论述。

陆耀遹(1771―1836年),字绍闻,号劭文,常州府阳湖县人。道光元年(1821年),陆耀遹举孝廉方正,官淮安府儒学训导,后改选阜宁教谕。其文学与学术著作,都在为幕游历期间创作而成。幕宾这一身职业,是陆耀遹饥驱远游的生活来源;幕宾的经历,亦为其文学与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陆耀遹工诗文,嗜金石文字,著有《双白燕堂集》,补王昶《金石萃编》成《金石续编》,纂《咸宁县志》《韩城县续志》等。

陆耀遹生于官宦家庭。明初,陆耀遹十五世祖陆福,举家自淮安迁徙至常州。其高祖陆廷炜、曾祖陆载起并为诸生。其祖父陆广霖是乾隆四年进士,官至广西思恩府百色同知。陆耀遹父亲陆继裴21岁时卒。叔父陆继辂是嘉庆五年举人,曾先后当过合肥训导和江西贵溪县知县。陆家是书香门第,一直到其祖父陆广霖这一代,仍生活无忧,然自乾隆四十六年陆广霖去世,陆家开始衰落,生计日益困乏。

陆耀遹4岁失怙,自幼孤贫,在其母庄氏的教养下成长。庄氏对他品格的塑造以及学识的积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耀遹母庄训其子如师,故耀遹为人,循谨无所苟,以文行重于乡里。”[1]陆耀遹少年时期,常馆于外族庄氏。武进庄氏在鼎盛时期,是世家大族,后渐趋衰落,但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东庄擅经训,西庄擅词章”[2],对于陆耀遹少年时期的学习,具有养成作用。

在陆耀遹坎壈孤苦的学习生活中,他的叔父陆继辂对其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既是叔侄,也是学侣,人称“二陆”。陆继辂叔侄二人年龄相近,劭文长祁孙一岁,相携而长,情感笃厚。在文学创作上,二陆相互影响。他们每有新作,即相互交换赏读,交流思想经验,创作日益进步。由最初的新诗不堪读,至后来的小有成就,是叔侄二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二陆才能于20岁之时,以文章才学名动江表。陆耀遹亦有诗记二人共同读书学习的经历,《闻季父有浙江之行感寄》云:“季父与我年齿齐,少小相携觅梨枣。秋堂拥书共木榻,往往篝灯破清晓。”虽然生活贫寒,但他们愿言共同努力,只期莫使人生徒为。

陆耀遹的文学创作,受其同里友人的影响也颇深。里居读书时期,陆耀遹与同里张惠言、祝百十、庄曾仪、李兆洛等人定交,相互切磋,互为勖勉,皆有所成。李兆洛、陆继辂、周仪暐等,都是少年之时即享誉坛坫。同乡之谊,将这些诗人学者聚集在一起。他们经常宴饮集会,吟诗唱和,且一直保持亲密联系。这在他们的诗文集中都有记录。陆继辂在其《百衲琴谱序》中记录了叔侄二人在乾隆末年与同里友人祝百十、庄曾仪、丁履恒等宴饮交流的情况。周仪暐也在《双白燕堂集唐诗序》中写到陆耀遹与其进行诗歌交流的情况:“余时在家课弟,居相近也。每一篇出,即欣然过从,互为吟讽,以相怡悦。不数年,业益进。”[3]

陆耀遹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提升了他的文化涵养,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他在文学上的积淀,也成为他游幕之路的基石。其孙陆祐勤在《双白燕堂文集》的《志后》中提及陆耀遹的文学成就对他为幕的影响时云:“年为二十,而‘二陆’之称,倾动江表,一时名公巨卿,耆宿豪杰,靡不折节论交幕府。”[4]1正是因为陆耀遹少年时期以才学名动江表,才促成其30多年的游幕生涯,事从10余个幕主。

25―53岁是陆耀遹壮年游幕问学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陆耀遹入浙江布政使谢启昆幕,这是他游幕生活的开始。陆耀遹性格温和,虑事周全,为人谋必竭忠告,客游于外,凡与相识者无不周也,有过人之能,因此才能做幕宾30余年,名公巨卿折节与交。

陆耀遹为幕期间,幕主大学士阮元、浙江巡抚朱勋对其有重要影响。嘉庆三年(1798年),陆耀遹与其叔父陆继辂同客浙江学政阮元幕。同居西园者,多为文人名士,时朱文藻、陈文述等助阮元编录《两浙輶轩录》,端木国瑚亦为阮元幕。陆耀遹日与名流相往来,交流文学与学术作品,业益进。此间,陆耀遹同阮元按临各属,偕览浙江山水之胜,有纪游诗数十篇。同幕主按临各属,吟诗唱和,一方面是陆耀遹作为幕友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幕主阮元的学识与文学成就,此时已享誉全国,偕游者也皆名流,如张子白、吴嵩梁、端木国瑚等。游历之行,吟诗唱和,于陆耀遹的文学和学术均大有裨益。

嘉庆十七年(1812年),陆耀遹为陕西布政使朱勋幕。此期,陆耀遹同朱勋参加宴饮集会,游历陕西,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诗歌,其间的诗作成为其诗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朱勋幕时期,陆耀遹创作的诗歌有50多首。嘉庆十八年(1813年),那彦成剿匪滑县,朱勋请陆耀遹为其谋划。据李兆洛《阜宁县学教谕陆君传》:“会教匪返滑县,上调陕甘督那公督中州,过长安,求士于朱。朱言君知兵事阔狭,即请见,为陈机宜缓急数十事,因属具草以上,采以入奏,多见施行。”[5]可见陆耀遹于军事上亦有谋略。在做朱勋幕时期,陆耀遹还奉命纂修《韩城县续志》5卷,此亦于其学术大有裨益。

晚年陆耀遹有短暂的为官教谕经历,但客幕仍是其晚年生活的主要部分。道光元年,陆耀遹被举孝廉方正,这是对他多年来砥砺学行、抱道端居、研经寂守的鼓励和肯定,是对他极高的赞誉。道光四年(1821年)八月,陆耀遹诏试太和门,钦赏六品职衔,官江苏淮安府儒学训导。然此时陆耀遹对仕途已无壮年时的渴求,于诗中自言“年力将衰志事休,量才申何主恩优”,“士本极寒官亦冷,壮犹自弃老何求”[6]。其后陆耀遹游广东,为当事者强留,历经10余年。在广东时期,陆耀遹结交皆名流,如广东学政翁心存、佛冈司马徐香祖等。道光九年,陆耀遹为两广总督李鸿宾幕。其时游历广东各处,收集金石碑碣众多,为其编撰《金石续编》提供了丰富素材。

陆耀遹是当时的知名诗人,有《双白燕堂诗集》8卷、《双白燕堂集唐诗》2卷存世。其诗才清拔,李兆洛在《双白燕堂诗集后序》中评价陆耀遹的诗:“故其见之篇章者,逸而近风,庄而近雅,其怊怅宛转,具有点染犹夷,吞吐绰约之美,足以兼阮亭、竹垞、愚山之胜。”[7]1陶澍则在《双白燕堂诗集后序》中称陆耀遹的诗“固已执儒门之规矩,契性灵于曩贤矣”[7]1。陆耀遹的诗歌主要记录其生活、游幕经历,其创作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陆耀遹诗歌创作统计表

陆耀遹诗歌,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自娱言志,吟咏性情之诗;二是与朋友唱和赠答之诗;三是记录游幕生活之诗。其中记录游幕之作居多,其游历客幕的行迹,与幕主交游唱和,与幕友吟诗赠答等,均在诗中有所呈现。陆耀遹诗歌创作,将交游行迹记录在诗中,一方面是行之所至,有感而发,另一方面则是将给予他帮助的好友、幕主著录在作品中,传达自身对于帮助者的感谢之情。杜贵墀在《画墁剩稿序》中言陆耀遹:“博学高文之士,藉资游览,而广著述者,往往栖托期间。先生《双白燕堂诗》,其中山水友朋,盖多取诸是。”[8]1李兆洛在《阜宁县学教谕陆君传》中也指出,其诗“诗随所客名之,凡十余种”[5]。陆耀遹数十年的游幕问学经历,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陆耀遹诗宗唐人,阮元在《定香亭笔谈》中言其“诗才清拔,非唐人不道只字”[9]。可见其酷嗜唐诗,唐音。他的诗歌创作,以抒情为主,寄托家室况瘁,游幕漂泊的感慨,以一“客”字,贯穿其诗歌创作历程。陆耀遹少年出游,行迹南抵粤,北至秦,乡愁伴随其度过一生大半岁月,“乡梦”“乡愁”“行客”“倦游”等词,屡次出现在其诗中。他在卷一的《闻季父有浙江之行感寄》中云:“一门群从嗟行役,季弟入洛怜小年。”悲痛感伤陆家一门少年才子均辞乡羁旅的境况。

工诗之外,陆耀遹亦长于古文。陆耀遹有《双白燕堂文集》2卷存世,共36篇文章,其中卷上为散文,卷下为骈文。他的散文和骈文大多是代笔之作,即代幕主所作公文。其散文体裁多样,序、碑记、寿文、墓志铭、凡例,诸体皆备,金石源流、书院碑记、佛法禅意、方志义例尽现其笔端。陆耀遹师从张惠言、张琦,学习古文法,亦是“阳湖文派”的著名作家。他的骈文创作,充分体现了阳湖文派骈、散融汇的主张。其文章可谓“凡民俗之利病,时事之樛轕,伦类之聚散,岁月之贸迁,戚愉万途,俯仰宙合,靡不萃古今于掌中,发烟云于腕下”[10]。其于文学闳辨通敏尽皆体现。

陆耀遹既有金石学著作,也编纂过地方志,在学术上卓有建树。陆耀遹的做幕经历丰富了其学术创作,其《金石续编》成书后,影响颇深,且被地方志收录,以证历史。陆耀遹补王昶《金石萃编》成《金石续编》21卷。其金石碑碣的收集,主要源于其游幕的经历,其《金石续编》卷三记,隋太仆卿元公墓志石“正书在陕西咸宁县出土,今藏予家”[11]20。“予得拓本珍玩数十年,并二石购得之,以嘉庆二十三年夏载之江左,藏于家”[11]39。《金石续编》卷九记,唐《舜庙碑》拓片是其“道光五年冬,晤老友临海洪州判颐煊于广州,得此拓本以赠”[11]3。道光五年时,陆耀遹客幕广东。

《金石续编》是陆耀遹金石学的代表著作。陆耀遹补《金石萃编》所未备者千余篇。《金石续编》的成书体例以《金石萃编》为范式,收录《莱子侯石刻》《玉真公主祥应记》《舜庙碑》《重刻中书令张九龄碑》《阿房宫赋后序》等千余篇金石文字。陆耀遹《金石续编》成书后影响颇大。《续修历城县志》卷三十一记载:“自陆绍闻继青浦王氏作《金石续编》,而海内言是学者,遂多专心于前人未经著录之文,以补责编之未备。”[12]《金石续编》一书,于当时引领一种学术研究的导向,是诸多学者潜心未备之文。同时,《金石续编》诸多碑石文字,被十余个地方志收录,如宣统《番禺县续志》、民国《重修滑县志》、民国《兴义县志》、民国《江阴县续志》等,由此可见《金石续编》的编撰刊刻,于历史碑铭的保存与延续,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于历史事实的佐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金石续编》以补足《金石萃编》为目的,可作为金石研究者的参考。

陆耀遹在陕西做幕期间,纂修了《韩城县续志》5卷和《咸宁县志》26卷,充分展现了他的编纂才能。《韩城县续志》是对乾隆四十八年县志的续修,止于嘉庆二十二年,刊刻于嘉庆二十三年。其续志中名物体例和典章制度皆依乾隆县志,无所更易。《韩城县续志》主要是对《文官表》《武官表》《循吏传》《科贡表》《例员表》《封荫表》《贤良传》《孝友传》《义行传》《方技传》《列女传》的续修。卷五有对此前县志的刊误补遗,对传志误漏订补颇多。续志纂修时,在前志各门目上加一“续”字,简洁明了,有目可寻。

《咸宁县志》纂于嘉庆二十二年,记事止于嘉庆二十三年,刊刻于嘉庆二十四年,全志40多万字,是咸宁县的第三部县志。此前《咸宁县志》大多详写志传而忽略图表,陆耀遹这部县志的特色就是突出图表展示。陆耀遹《咸宁县志》前4卷对咸宁县历代的疆域、山川、水道、城郭、宫室等,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绘图描述,图画精细,疆域、山川等地理环境一目了然,历代沿革变化明晰可见。其后2卷又对纪事沿革等进行了表格展示,历代沿革变化简洁明了。陆耀遹认为:“图表志传,四者不具不可以为志。”“今志,首图、次表、次传,悉如史例。”[13]这部县志较之前两志,内容更为丰富详细,自隋建都西安至嘉庆二十三年的历史事实、地理环境、战事兵祸、人物传记、金石史料等均有记载,是研究咸宁县志和西安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纵观陆耀遹一生,“少壮时,即以才学品名东南,垂老犹为诸侯客”[8]1,一生漂泊游幕,未尝有端居简适之时。他以崚嶒之笔,发抒乡关之思与游历之心曲,于文学、学术,词笔崚嶒,能自成一家。陆耀遹“于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工”[4]1。其孙陆祐勤在《后志》中称其:“终身砥节砺行,孝友纯懿,所至佥以宾师尊礼,推诚与物,未尝有忤,而侃侃守正。”[4]1在常州名家中,陆耀遹固不及张惠言、李兆洛,然其于文学闳辨通敏,于金石潜心未备之文,亦有独造。他于诗歌、学术上虽称不上大师,但在清嘉道时期,亦有一定地位。

[1] 董士锡.林太孺人墓碣[M]//齐物论斋文集:卷3.刻本.江阴:暨阳书院,1840(清道光二十年):17.

[2] 陆耀遹.送庄斯才舅氏鲁駧就试北雍兼寄卿珊观喻文馥诸表弟[M]//双白燕堂诗集:卷3.刻本.1867(清同治六年):7–8.

[3] 陆耀遹.序[M]//双白燕堂集唐诗:卷首.刻本.1842(清道光二十二年):1.

[4] 陆耀遹.志后[M]//双白燕堂文集:卷尾.刻本.兴国州署,1878(清光绪四年):1.

[5] 李兆洛.阜宁县学教谕陆君传[M]//养一斋文集:卷16.木活字印本.武进:高氏维风堂,1844(清道光二十四年):13–15.

[6] 陆耀遹.八月十六日,诏试太和门.卷呈最后,上拔取第四.越六日,圆明园引见,奉旨以教职用,恭纪四首[M]//双白燕堂诗集:卷7.刻本.1867(清同治六年):6.

[7] 陆耀遹.后序[M]//双白燕堂集唐诗:卷尾.刻本.1842(清道光二十二年).

[8] 陆耀遹.序[M]//双白燕堂外集:卷首.刻本.兴国州署,1878(清光绪四年).

[9] 阮元.春夜江上闻角联句[M]//定香亭笔谈:卷1.刻本.扬州:阮氏琅嬛仙馆,1800(清嘉庆五年):18.

[10] 陆耀遹.序[M]//双白燕堂文集:卷首.刻本.兴国州署,1878(清光绪四年):1.

[11] 陆耀遹.太仆卿元公墓志铭[M]//金石续编:卷3.刻本.常州:双白燕堂,1874(清同治十三年).

[12] 毛承霖.金石考一[M]//续修历城县志:卷31.铅印本.1926:1791.

[13] 陆耀遹.纂修咸宁县志凡例[M]//双白燕堂文集:卷上.刻本.兴国州署,1878(清光绪四年):29.

〔责任编辑 杨宁〕

王玉莹(1993―),女,吉林通榆人,硕士研究生。

I206

A

1006–5261(2018)04–0112–04

2017-11-29

猜你喜欢

县志嘉庆金石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县志里的乡贤
再也不怕了
冷热
缠访者入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