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四:南木达藏戏的前世今生
2018-09-07俄旺旦真,高梧
南木达藏戏是安多方言区藏戏的一个种类,源于壤塘县南木达乡。南木达位于壤塘县 北部,与青海省班玛县接壤。南木达藏戏2009 年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项目。2018年5月,在壤塘壤柯镇,我们见到了南木达藏戏的核心人物———俄旺旦真。
讲述人:俄旺旦真,壤塘县佛协主席,原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南木达藏戏省级传 承人。
整理人:高梧,汉族,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多 年来深入中国西部乡村与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作业。当前主要做非遗口述史研究。
《金城公主》剧照
作者在俄旺旦真家中访谈
艰难学戏,不改初心,恰逢文化盛世
俄旺旦真:成为南木达藏戏传承人和我早年生活经历有关。1949 年5 月,我出生在 壤塘县南木达乡南木达村,父母是当地村民。我3 岁被认定为转世灵童,4 岁在青海省班 玛县阿什羌寺坐床。进庙子后,在识字读经的同时,我痴迷藏戏,拜浪本寺班热喇嘛系统 学习藏戏。1959 年,民主改革时我回到南木达。我首次演出藏戏是1962 年演《智美更 登》。1979 年,在公社和县里的支持下,我承头组建南木达业余藏戏团,用的是1962 年的本子,找了60 多个人排演。政府给了1000 元排练经费,这在当年是笔巨款。钱主要用来制作服装。我们买来纱 布,自己浆染裁剪制作。演员不懂咋演,我手把手教。排演了两个多月。1979 年10 月1 日,我永远记得这天, 《智 美更登》在南木达乡的晒坝演出,现场观众2 万多人,演出引起轰动。走出第一步后,后面的事情就比较顺了。 1980年10月,县上邀请了一些戏剧专家,以藏戏团为主,加上相邻地区舞狮和跳金刚乐舞的民间艺人,搞了一次藏 戏汇演,观众就来了1 万多。1981 年9 月,在巴塘县举办首届全国藏戏调演,藏戏8 大剧种都来了。调演了两个星 期,我们团的《智美更登》得了第一名,还得了创作奖。1983年7月,阿坝州举行藏戏调演,我们团的《智美更登》 得了一等奖。1986 年10 月,在阿坝州艺术节上,我写的《赤松德赞》得了特别奖。1987 年,四川省首届藏戏调演 在巴塘县举行,我们的剧目又得了金奖。从1981 年开始,除壤塘外,我们还在马尔康、金川、红原、阿坝、松潘、 色达、若尔盖、青海省班玛县等地演出。农牧区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藏戏很受欢迎。南木达藏戏不仅出名,也因 为有自己的剧本、自己的表演程式和表演风格成了安多藏戏重要的一支,影响力盖过其他几支。
醉心创编,与时俱进,致力保护传承
《赤松德赞》剧照
1983 年,南木达业余藏戏团在金川演出《松赞干布》
俄旺旦真:这些年南木达藏戏演出的剧本都是我创作或者改编的,主要有《智美更登》《松赞干布》《卓瓦让姆》 《日吉尼玛》《却吉那让》《赤松德赞》《赤德祖旦》《卓瓦桑姆》《米拉日巴与猎人贡多波吉》以及格萨尔王系列的《色 玛依阿》《地狱救母》《丹玛青稞》《降妖除魔》《赛马称王》《霍岭大战》等。我最喜欢的剧本是《赛马称王》,讲述格 萨尔王在赛马中夺冠,最后成为部落领袖;我最感动的剧本是《智美更登》,讲述年轻王子历经磨难后仍热心助人、 不惜献出自己的眼睛。写剧本、改编剧本我要强调主题,像《赤松德赞》我抓住三点写:一讲民族团结,二讲搞好建设,三讲发展文化。赤松德赞 的母亲是金城公主,这是说藏汉一家亲;赤松德赞请来莲花 生大师修建桑耶寺,这是讲建设;而剧中的歌舞、行善积德 的故事,这是文化宣传。所以,团结、建设、文化就是剧本 的核心。除了剧本的创编外,我对藏戏的演出时间、乐器、 角色、舞美都做了改动。一部剧的时间从最初演2 天,压缩 到3 个小时,最少的半个小时。以前每年演出日子固定,现 在有需要就演。除传统藏钵、藏锣、手摇铜铃、莽筒、海螺 等乐器外,我根据剧本的需要,逐年增加竖风琴、电子琴、 二胡、扬琴、口琴等。角色上,过去男扮女装,现在招了2 个女演员。舞美改得比较多,新道具出现,灯光布景变美,在剧场还能加上汉文字幕。为了让演出更生动,我把风 声、水声、鸟声录下来作为背景音乐,使用迪斯科灯光、喷雾器,服装也尽量接近剧中的时代、贴近人物。
藏戏从根源讲是宗教戏剧,乐舞表演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最显著的外化方式。所以,过去的戏剧演出 都在庙子里,演员是僧侣,也严格禁止女人参加演出。但藏戏必须适应新形式,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俄旺旦真的这一系列改动,使安多藏戏从寺院走向专门的戏剧舞台,从宗教戏剧转向世俗戏剧,并形成了安多藏戏 的重要分支———南木达藏戏。那么南木达藏戏应该怎样传承?
俄旺旦真:我是南木达藏戏的省级传承人,传承是我的主要工作。其实抓传承,州上、县上比我还着急,给藏 戏团编制、经费,安排藏戏团参加各种文化演出,建立藏戏传习所,建设藏戏演艺厅,都是保护传承。藏戏团从成 立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都会定期、不定期给一些资助。政府给的钱让我们团能够基本维持下来。特别是 县里面给剧团核定了40 个编制,是以公益性岗位定性解决的,由政府购买服务,第一次就拨了100 万元经费。剧 团比较稳定,愿意参加剧团的人多。我现在有2 个传承人,还招了一批20 多岁的年轻演员进藏戏团。团里每5 年 换一批演员,年龄大了就要退下来。我现在最忙的事是培养人。我马上70 岁了,要争取多写几个剧本、多培养几 个演员。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中小学校上,南木达中心校和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是重点传承基地。其他中小学我们也教 藏戏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的表演技巧。我们还参加各类文化节和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不断到大专院校、中小学校演 出。2018年下半年还会到上海、浙江去演出,把南木达藏戏传播到各地。我会竭尽全力,让藏戏发扬光大。
其实,文化流派的诞生不是一种刻意的行为,俄旺旦真想的仅仅是我要演藏戏,我要让藏戏好看,看的人更 多。一不小心,南木达藏戏就从安多藏戏中显现出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支。文化没有“打造”一说,它 源于历史,植根于生活;在传承中变迁,以本土气质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