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历史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8-09-06于红仁

知识文库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家国

于红仁

21世纪是改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竞争的时代。人才是竞争和发展的关键,人才出自教育,教育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2017年开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1 培养和提高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7年8月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特别凝练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達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2 “大历史观”是培养和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也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 先后出版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受到中国历史学术研究领域的认可和肯定。

“大历史”观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能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为历史研究者所接受。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大历史观”对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大历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大历史观”与 “历史唯物主义”颇有相通之处。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样,都是有章可循的,其背后的驱动力无非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社会总体发展方向是向上和向前的,发展模式多为曲折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而“大历史观”认为,整个历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表面看来毫无干系的细枝末节,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并且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对历史前进的方向产生复杂的影响。 “大历史观”所强调的系统与联系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等观点相一致。

例如,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认为,中国的自然地理状态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政治特点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经济治理的模式的构建。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历史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由于地域广大、四面临山,北方又有夷狄侵扰、旱涝灾害不断等这些因素迫切需要统一的国家进行调度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导致了中国政治的早熟,表现在:中国不待社会多元化就先以构成集权体制,以纪律自重的官僚体制,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以小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又造成经济上只有均平主义而无经理上之纵深。

“大历史观”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历史现象的方法,和唯物史观有一脉相通之处。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二,“大历史观”有利于学生养成纵横通达时空观念。

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大历史观,不愿拘泥于历史之片断,试图厘清整个历史发展之脉络,试图“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中国大历史》),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强调宏观”“放宽视野”的“大历史观”,正是拉长时间跨度看历史,把“狭小的历史切片放诸一个被人为拉大的历史时空之大视境中去考察”,强调的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下分析和研究历史,非常有利于学生纵横联系、通达多元的时空观念的培养。

例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何以产生后就夭折,没有能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何以在西方萌芽后得以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西方国家的主流?单单从中国历史这一时空去研究,难以得出全面而又信服的结论。只有关注中外不同时空,进行对比研究,方能有较为合理的认识。

黄仁宇先生认为,欧洲、日本的基层组织、商业管理是非常严密的,而中国的基层组织、商业管理是非常松散的。松散的中国社会基层组织、商业管理制度不足以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即使零星的萌芽也难以发展并迈入资本主义阶段。

其三,“大历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大历史中蕴含民族凝聚力和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发展史,也是一部家国相连、兴家兴邦、家固邦宁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充满温情、关爱、情怀、正义、扶弱、发展、共兴、共享的文明。中国历史中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性,有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有着“路漫漫其修远而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有着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说: 历史是前人的實践和智慧之书。

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从中华文明的星空中选粹星光,提高中国青年的人文情怀和价值情怀,培养关注现实、奉献社会、服务国家的新时代人才,为历史课程的重要职责。

3 课例:“大历史观”视角下明朝社会的转型

3.1全面客观析明朝---培养唯物史观

用唯物史观分析,明王朝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落日”,依据如下: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呈下降轨迹;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早期启蒙色彩进步思想产生,但未成气候;传统科技仍然居世界前列,缺少近代科技;文学艺术领域异彩纷呈,但备受压制。

3.2拉开时空看明朝---培养时空观念

从中外时空联系看,在中国大明王朝的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伊比利亚半岛,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海洋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发现——即将改造整个世界的大发现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教会束缚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在蓬勃发展。

从中国历史发展前后时空看,明王朝是政治更加专制,思想更趋保守,经济继续繁荣,社会逐渐转型,科学艺术发达,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渐的王朝。从大的历史时空来看,明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由盛到衰的转折期,是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转型期。既是宋元时期的继续和发展,又对后续的清王朝产生影响。

3.3潮流之下论明朝---培养家国情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教育中要从浩浩历史长河中反思得失、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培养起青年人的家国情怀。

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明王朝时期,正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巨变时期。在这个历史交锋的十字路口,王朝向右,世界向左!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日益突出。

回眸历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树立世界眼光,放宽历史的视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机遇,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社会转型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家国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