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2018-09-06邵海萍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信心和信念,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本文通过新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现形式,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构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
一、新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肩负着理论武装、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同样,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途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坚定人生信念,明确奋斗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实处;其次,开展实践教学,体现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高校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最后,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面对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民办高校教书育人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新時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体现形式
1.观读类。主要是在高校开展“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人文自然景观、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观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激发大学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意志,在十九大精神和新思想的引领下,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生动地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真正体现民办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用实际行动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新时代。
2.表演类。主要是为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在全校师生中展示歌曲、舞蹈、情景剧、诗歌朗诵、幽默小品等诸多精彩节目,为师生呈现丰盛的视听盛宴。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推选弘扬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舞蹈《民族魂》、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和容颜变化的走秀节目《时尚年代秀》,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推送的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景剧《尊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推选的生动形象的励志情景剧表演《努力的你最美丽》等等。
3.舆论媒体类。主要为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教师可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出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梳理获取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归纳提取,然后借助平台的信息群发功能,以视频、文字、语音等形式推动信息,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时推送完信息后,利用平台的实时交流、关键词回复等功能加强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思政课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一,民办高校办学专业特色比较突出,教育功利化的影响颇为严重,不太重视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学院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分散、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配合不足,因而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完全对立起来,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误偏差,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二,民办高校教学制度欠缺,检查监督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制度和切实有力的检查监督制度是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另一个困境,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发展需要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实践教学要想保持良性运行,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与之配套,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予以规范和保证,实践教学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三,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缺乏,教学流于形式。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停留在制度上而缺少实践教学的具体运行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操作甚至无法操作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从而导致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实践场所和教学基地、教学形式和教师队伍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保障。[2]
四、新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空间的相对广阔性等特征。因此,容易对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力,能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同时得到综合提炼提供契机。新时代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魅力。
第一,就教学方法创新而言,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一步创新专题式讲授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专题式讲授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专题式讲授,摆事实、举例证、讲道理,通过民主的、平等的对话氛围来阐述理论、解释沟通、释疑解惑,注重师生对话,发挥对话作为一种反思性、批判性、建设性、参与性的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其次,进一步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思政课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通过指导大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选题,研读经典,收集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增强问题意识。最后,进一步创新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通过实践性教学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通过研究性学习,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中的调研所得写成调研报告,进而使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同时取得更好的实效,使大学生完成由价值认知到价值澄清、价值选择再到价值实践,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就教学内容创新而言,主要实现了四个结合。首先,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十九大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思政”优势,同校团委、党委及思政部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教学资源优势,建立师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成立大学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心,展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气象新作为。其次,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相结合,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教育,用科学理论信仰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再次,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動摇,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最后,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生命价值观相结合。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渗透生命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真正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怜惜生命、爱护生命,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第三,就教学体系创新而言,关键是构建“一条主线,三个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就是坚定信念,切实把握实践教学的主线。显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其贯穿始终的主线理所应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校内的实践教学,还是校外的实践教学,都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方式,使大学生逐步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投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洪流中。“三个平台”就是立足实际,稳固搭建实践教学的基础平台,面向未来,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平台,运智铺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的保障平台。基础平台主要是明确思政课的校级主管领导的主导工作和教务部门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校办等部门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目标平台主要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紧 紧围绕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中心而构建的情感性实践教学、认知性实践教学、理解性实践教学和拓展性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保障平台主要包括经费和基地保障、师资保障、组织保障、政策和制度保障、舆论和基地保障等。通过各级平台建设来有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11):4-20
[2]李阳华.“两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黑河学刊,2011,(9):89
[3]马军.以志愿服务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式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3(21)
作者简介:
邵海萍(1979--),西安思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