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论研究
2018-09-06王小娟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让高中生获得持久的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给高中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与学习自由,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潜能。本文将从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合三个角度来分析在高中語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理论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分析
一直以来,语文都被认为是“不用学”的学科,因为高中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所展开的交际活动本就是应用语文知识的基本体现。在高中阶段,教师也会总结一些解题技巧,将学生的解题思维固定在某个解题框架内。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高中生在短期内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并不利于让学生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应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出现了“只会学,不会用”的教学问题。为了减少这个教学问题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在此过程中形成语文思维与审美品质,促使语文教学走向终身教育。
一、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指高中生在长期的学习行为中养成的某种下意识的意识与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主要是利用高中生积极的思维能力与思考能力来使其主动思考、探究语文知识,在生成与建构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而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习惯来引导高中生的行为活动。
首先,教师应帮助高中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指高中生在正式授课之前主动展开的语文学习活动,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知识结构、难度水平与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我国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活动本就是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预习教学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其次,教师应该帮助高中生养成“有重点的记笔记”“有重点的听讲”的好习惯。高中生一直都习惯被动接受教师所给予的所有知识,盲目记录教师所提供的所有笔记内容,但是这种听讲方式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剥夺他们的思考机会。所以,高中生应利用自己在预习中进行的知识分析来确定记笔记、听讲的重点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复习、针对性练习的好习惯。复习与总结是对高中生所从事的探究学习、听讲学习等进行汇总的重要活动,是巩固与加深学生知识记忆的重要活动,所以教师应提出明确要求,让高中生重视复习、练习与总结活动。
二、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自主探究是锻炼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活动,也是充分发挥高中生学习积极性与思维创造力的基本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探究时间,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一直以来,探究教学都被认为是理科教学的基本方式,许多教师都认为文科无法脱离记忆与背诵,所以依然以“灌输”教育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但是,从本质上说,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让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枯燥的、乏味的、单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自主分析文本结构、探究知识内涵、总结课文主旨,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活动的主动权,使其在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语文知识,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相信,在学生探究学习中,即便教师没有讲述分析文本的固定思路,学生也能够心领神会,总结出学好语文的客观方法。
三、 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合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去学习”,将自主学习活动看成是高中生的个人学习活动。但是,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识与欲望去学习的思维意识,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能力,并不受人数限制,且十分提倡以合作、交流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合作交流活动中,高中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魅力,学习他人的闪光点,在合作中丰富自己、完善自我。尤其是语文课程本身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许多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需要高中生发散思维才能形成全面认识。这就说明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需要以合作、交流活动来给学生增加相互学习的机会。比如,在写作教学中,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与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构思与文字功底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便可让学生在交流中彼此探讨,相互学习,了解每个学生的写作意图与篇章布局,以交流来促进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进步。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是让高中生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也必须要根据高中生的学情水平来设计自主学习任务,以任务来调动高中生展开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反思[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姜祖亮.自主学习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2):57.
作者简介:
王小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