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市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现状研究

2018-09-06张秋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徐州市问卷运动

□ 张秋悦(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18年1月31日在京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 “介入”,各类手机APP应运而生,并且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抬头,运动类APP成为手机APP的一大板块,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相应的运动类APP,即可获得运动锻炼方面的讯息。同时,对于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体育运动类APP使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喜欢接触具有挑战性的新鲜事物并对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并且非常热爱体育运动。本文对徐州市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徐州市大学生对运动类APP的现实需求,为运动类APP的研发提供可靠建议,以此优化运动类APP的再研发,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为大学生选择科学可行的健身方式提供一定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本文以徐州市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本文所研究的运动类APP不包括体育赛事直播视频、体育游戏以及体育新闻等内容,主要指记录运动数据、提供运动锻炼信息等内容的运动类APP。

1.2、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矿业大学电子图书馆资源,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以“运动类APP”为关键词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阅读、整理与归纳,获得相关信息资料的支持,为本论文提供知识积累和有效保障。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发放并回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的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13份,其中使用过运动类APP的问卷426份,未使用过运动类APP的问卷287份。回收率达到 100%,有效率达到89.13%。

(3)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调查问卷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相关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百分比等方面的统计并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基本使用情况

(1)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使用类型及排名。

根据图1显示,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选择范围广,种类多,以徒手类APP为主要代表,如悦跑圈、咕咚运动等。徒手类APP主要通过记录运动者运动路程、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等运动物理指标和血压的升降、心率的变化、消耗的卡路里数目等运动生理指标,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定期推送有关的运动健康知识。

图1

(2)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使用频率。

利用健身类APP进行锻炼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健身类APP的用户黏度。根据图2显示,10.33%(44人)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运动类APP,13.62%(58人)的大学生一周使用运动类APP4-6次,21.6%(92人)的大学生一周使用运动类 APP1-3次,24.88%(106人)的大学生在注册了运动类APP之后没怎么用过,还有29.58%(126人)的大学生不定期的使用运动类APP。

图2

2.2、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获取途径

根据图3显示,从别人推荐和自己上网了解两方面而使用运动类APP的大学生占比最大,分别为45.54%(194人)、48.36%(206人)。在促使消费者态度由否定、中立到肯定的转变过程中,口碑传播所起的作用则是广告的9倍。

图3

2.3、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使用动机及使用功能

(1)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使用动机。

了解运动类APP的使用动机便于把握运动类APP的设计和制作方向,明确用户需求。根据图4显示,大学生对运动类APP的使用动机中,由高到低分别为了解自身运动强度56.34%(240人)、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53.05%(226人)、通过网络对自己进行监督37.56%(160人)、处于一种好奇心理,体验新事物 24.41%(104人)、打发闲暇时间16.43%(70人)、身边的人都在使用13.15%(56人)、热衷于社会生活并乐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11.27%(48人)、其他 4.69%(20 人)。

图4

(2)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使用功能。

根据图5显示,大学生对于运动类APP的使用功能由高到低依次为记录运动状况 (步数、距离、速度、卡路里等)89.2%(380人),提供运动建议65.73%(280人),健康状况追踪(血压、心率等)48.83%(208 人),饮食追踪(营养成分、卡路里等)36.62%(156 人),其他 3.76%(16 人)。

图5

2.4、运动类APP在徐州市大学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当运动类 APP中出现专业名词时,如“基础代谢”、“BMI指数”等,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含义,即使大多数运动类APP有名词解释,但是缺少对专业名词使用环境和具体运用实例的讲解分析,导致部分大学生只知测量数据,却不懂分析数据,解析数据背后的含义;

(2)运动类APP拥有全网运动社交圈,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在进行类似于“每日打卡”健身活动的分享时,更倾向于在朋友之间分享健身动态,形成运动社区,与周围的朋友互相监督,将线上打卡与线下运动结合;

(3)运动类APP种类虽多,却具有同质性,在性能和特点等方面大同小异,大学生在选择使用时,不少运动类APP可以相互替代,运动类APP没有独特的竞争力。而且在功能方面,运动类APP所储存的健身课程等适用于大部分人群,但是却不能准确制定出适宜用户自身的运动方法,因人制宜地提出运动处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徒手类运动APP更受大学生的青睐。

徐州市大学生运动类APP的选择范围广,种类多。仅以无器械的自身运动为主的运动由于门槛较低,致使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选择此种方式进行锻炼并通过运动类APP进行数据记录。徒手类APP因此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所以用户量有明显的优势。

(2)运动类APP在大学生中的口碑式传播尤为重要。

通过别人推荐或自己上网了解的方式选择运动类APP的大学生占比最大。许多大学生在使用感良好的前提下,会对周围的人进行推荐;自己上网了解的内容包含运动类APP线上及线下的宣传活动,各种用户评价以及APP市场的优选推荐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运动类APP的使用推广。这种口碑式的传播是大学生选择运动类APP的重要影响因素。

(3)大学生追求运动科学化及分享运动成果的需求强烈。

运动类APP提供的运动方案,可以满足大学生科学健身的需求。大学生乐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健身娱乐圈,分享健身历程并达到自我监督的效果,同时,运动产生的活动力量能够促进人们构建起更加稳固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得人们产生出更加强烈的“成就感”。

3.2、建议

(1)对运动类专业性词汇进行详细解释,并举出典型的运动事例进行解释说明;

(2)在全网的运动社交圈外,另建运动小型社区,缩小运动分享圈,更好结合线上打卡和线下运动;

(3)加大类似于小米手环和小米运动等互补性产品的研发力度;

(4)通过时间轴记录运动数据,并录入体检报告等内容,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扩展运动类APP的医疗功用。

猜你喜欢

徐州市问卷运动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不正经运动范
问卷网
融合·互动——徐州市商聚路小学景观设计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问卷大调查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