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车缘何变“慢”了?
2018-09-06新产经郭师绪
◎《新产经》郭师绪
“网约车新政”实施两周年,打车难问题在多地重现,陷入“打车难”之困的网约车该如何驶上坦途?
北京叫车慢或者说叫不到车,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
对于一些乘客反映的滴滴打车接单时间变长、价格上涨问题,滴滴出行公关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价格上涨是从“阶段性促销”过渡到了“正常营业”的结果,顺风车接单时间用时10分左右是正常现象,毕竟用车信息匹配也需要时间。而对于其他车接单时间长,则有可能是政策原因,比如网约车新政影响等。
打车难、打车慢
对于一个从滴滴打车上线就一直使用的乘客来说,北京市民董先生深有感触:滴滴打车的低价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了,网约车的价格跟出租车价格差不多。快车接单速度也慢了不少,原来是秒接,现在则需要等待10多分钟,且大多数情况下,车还是从距离两三公里处赶过来。
董先生很是郁闷,他最近发现,从开始下订单到上车,往往要花费20分钟左右的时间。“本来打车是为了节省时间,没想到反倒耽误时间。”董先生说,因为上班离公司并不是很远,距离公交站又需要步行很长一段路程,所以入夏以来他几乎每天都会用滴滴打车。
“以前叫车,基本上准备下楼的时候发送订单,走到小区门口车差不多就到了,后来发现,需要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现在每天吃早饭前就得赶紧排队等候了,等到有车接单的时候自己早饭也吃完了,再走到小区门口,路况不好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再等司机一两分钟。”
董先生还告诉笔者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哪天实在赶时间,或者叫车晚了的时候,把快车改为拼车,则很快就会有车接单。董先生说,有次实在叫不到快车,就改为同时呼叫拼车,两分钟后就会有车过来接。
“我现在的感觉是,现在打车是越来越难了。平台叫车等太久,路边出租车又拦不到,偶尔路上有过路的出租车也大多都是通过打车软件接单的。”董先生向《新产经》说道。
司机的无奈
经常使用滴滴的乘客想必也都有所了解,从2017年4月1日开始,滴滴不再给外地车牌的车派活儿。而且,5月1日起,即使是京牌,但是非京籍,也拿不到活儿了。
大家纷纷质疑在网约车新政上,按照滴滴的说法,北京的滴滴司机有110万人,活跃的司机数量有20万人,如果严格按照北京网约车新政,符合规定的司机只有10.7%。
照此来说,那就是因为车大幅减少,所以乘客出现了打车难的问题。
然而,《新产经》却发现,打车慢的情况则是今年近一两个月才刚开始出现的,并且拼车的单永远比快车的单更快约到车。“其实我们也很无奈。”滴滴司机周师傅向《新产经》说道:“滴滴平台都是系统派单,接不接单、接什么单、接谁的单,并不是我们司机说了算的。”
按照周师傅的说法,他们司机其实是不愿意接几个人拼在一起的单子,因为对他们司机来说收入没什么差别,反倒还要多拉个人。“平台对司机抽取30%的价格就已经很高了,拼车的单子平台抽取更多,平台为了提更多的钱也总是尽可能地给我们分配拼车单。”
《新产经》了解到,之前,“滴滴专车”APP司机端有“抢单模式”和“指派模式”,司机为了多拉客,都一边驾驶车辆一边“抢单”。但是,现在APP上只有一种“指派模式”了,滴滴专车司机只能选择“实时订单、预约订单、全部订单”的语音提示。所以,有的时候接不到单子的情况很多。很多快车司机,他们都关了实时派单的系统,只是开着预约,觉得合适的才接单,根本不愿意被指派订单。
另外,随着管理趋严,不少之前打“擦边球”或者没有运营资格的网约车主陆续退出网约车行业,而平台抽成力度加大又大大打击了现有司机的积极性。这在客观上使得网约车数量大幅下降,由此也使得打车难现象增加。
虽然监管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乘车安全,但打车难以及加价接单等增加了乘客的成本,引起部分市民不满。
今年1月23日,针对消费者吐槽的打车难、打车贵问题,滴滴出行官微曾发布致广大用户的一封信称,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或许源于供需失衡的现实,但解决这个问题恰恰是他们的责任。滴滴的使命是让出行更美好,他们从事的事业和每个人每天生活息息相关,大家的每一次出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滴滴的问题。滴滴人责无旁贷去尽力解决在这个领域里面遇到的所有挑战和困难,让大家的出行体验好一点、再好一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约车难背后的本质还是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冲突,更深层次涉及公共治理体系问题。如何避免政策制定过于任性和随意,如何避免征求第三方和公众的意见走过场,是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民主化面临的挑战。
中央党校副教授张效羽指出,网约车的一个特点就是用低成本实现更大规模的服务。设置过高的、繁琐的市场门槛,人为地抬高成本,实际上是在扼杀创新。因此他认为,对网约车业态应进行进一步的监管创新,更积极拥抱市场和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