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技

2018-09-06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口技包袱宾客

○郗文倩

口技又称口戏,表演者以口腔发音,借助少量道具,模拟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以及叫兽鸣虫,所以又称作肖声、相声、象(像)声。传统表演是摆一张八仙桌,围以布幔或屏风,一人藏于其中,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观众初不知内情,表演结束,掀开帷幔,见只一人,又零星道具,才惊叹愉悦,所以,口技俗谓隔壁戏。

虽称隔壁戏,但口技表演要想精彩,观众却不能作壁上观,而是要格外配合的。

中国百戏,还有很多在厅堂戏园里表演的戏曲节目,是非常强调观看时的闲散舒适的,观众没有太多礼仪约束。演员在台上使出浑身解数,想着法子吸引观众,台下则想看就看,想听就听,嗑瓜子的、吃点心的、闲聊逗趣的、喝茶弄水的,堂倌商贩在人群间串来串去,递茶送水抛手巾,一片嘈杂。但口技表演却有所不同,观众需尽力配合,创造安静的环境,如此,口技艺人才有可能发挥。清代康熙年间张潮辑《虞初新志》卷一引林嗣环的《秋声诗自序》,就对当时的口技表演及其观众反应做了细致的描绘。后来这篇文章改编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名曰《口技》。原文云: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从这段描写看,观众是很懂得怎样来欣赏口技表演的,“抚尺二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这就相当于听西洋古典音乐会不能打拍子,不能跟着哼哼,更不能咔咔拍照、交头接耳之类,都可以算作观众礼仪。全场寂然,口技遂展露精彩:“遥闻深巷中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这段内容,因为拟声丰富生动,有情节,颇有感染力,“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然而,这还只是铺垫和序曲: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夜深人静,这家人大大小小一阵骚动之后,又复归寂静,所以,听众也放松下来:“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演员是非常善于控制听众情绪节奏的,这时,各种声音突然又大发作: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明明只有一人,怎么可能出了这么多声音?因为惟妙惟肖观众已经开始怀疑这是不是表演了:“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至此,观众完全被现场声音所迷惑,彻底被带入火灾现场,面临生死了,以下反应即顺理成章: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屏风中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在语言相声表演中,有“抖包袱”之说,指的是把之前设置的悬念揭出来。“包袱”能否抖响,是要有些技巧的,艺谚素有“铺平垫稳”之说,即要悉心揣摩观众心理,适时适地耐心系好“包袱儿”。系得好,蓦地抖开,才能取得满堂皆响的效果。上述这段口技之精彩,也在于会设“包袱”,把观众全都“装”了进来,一旦抖开,目瞪口呆,大惊,大笑,自然赢得满堂彩。

猜你喜欢

口技包袱宾客
空包袱
擅长口技的猎人
名利如“宾客”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名利如“宾客”
名利如“宾客”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热闹婚礼季,如何在宾客中脱颖而出?
去掉权力“包袱” 方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