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嵩明三次产业迈上融合互动发展快车道

2018-09-06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调研组

创造 2018年7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调研组

中共嵩明县委书记杨相来(右三)到职教基地调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嵩明县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辅城的发展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打基础、强产业、进位次、重生态、惠民生、奔小康”的总要求,不断壮大“1+5”(即县城和杨林经开区、职教基地、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度假园区、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一主五新”(即核心主城和工业新城、职教新城、农业新城、文化旅游新城、商贸物流新城)城市发展体系,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次产业迈上了融合互动发展的快车道。

扬优势、兴产业以产业的大发展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嵩明是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产业体系、良好的自然生态、开放的发展环境,是投资者青睐、企业家向往的产业发展沃土。

(一)资源丰富,要素齐全。嵩明人文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全省第七、全市第二大平坝的土地资源,拥有14所职业院校、9万师生的人才资源,拥有完备的水、电、路、气等保障体系,产业承载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嵩明地处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的中心位置,扼守滇东北出省、渝川黔入滇的咽喉要道,是昆明通往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嵩明交通网络发达,随着6条高速、2条高铁、1条轻轨的相继建设开通,嵩明正逐步成为滇中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在全省高铁经济带、滇中城市经济圈、昆明半小时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三)产业聚集,体系健全。嵩明拥有五大产业园区,三次产业规模大,民营经济基础好,随着北汽新能源、东风云汽、江铃新能源、中汽中心云南高原测试基地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工业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圈将加速共生共促共荣,一个产业链条长、集聚功能强、发展机遇多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四)政策叠加,活力四射。嵩明享有国家级杨林经开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配套优惠政策,享有省市新区在用地指标、资金支持、干部配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为嵩明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扩大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良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嵩明县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嵩明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辅城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人才智力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健全等比较优势,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不断推动产业聚约、节约、集群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格局。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排名中,嵩明县分别位列第10位、第11位、第15位,宜居宜业新辅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17年,嵩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5亿元,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189.73亿元,增长13.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7.96亿元,增长9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亿元,同口径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3亿元,增长13.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9万元、1.34万元,分别增长8.5%、9.4%。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3:46:41。

强转型、促升级推动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产业是嵩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脊梁,实现嵩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产业,支撑靠产业。近年来,嵩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发展“八大产业”和昆明“188”重点产业部署,坚持“一产特色带动、二产拉动、三产辐射联动”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城融合,奋力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一)优结构、促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强化二产支撑拉动。始终坚持“工业首位”,走全链式培育、智能化提升、高端化集群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互为补充、主次分明的产业迭代体系。明确功能定位,围绕打响“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食品” 三张牌,推动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先 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集聚发展,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中心。快速培育并做大做强现代装备制造及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产品、拓展市场、改进营销,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橡胶、化工等传统产业。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推动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开展“小升规”“个转企”。加快园区生产、生活、生态配套服务建设,推动园区从产业承载区向功能完备区发展。坚持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并重,建立完善项目入园、建设、投产、运营及退出机制,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全力把杨林经开区打造成为千亿级园区。

宜居宜业嵩明

二是强化一产特色带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以工业化发展理念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高原特色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夯实农业基础,实施高稳产粮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推广智慧农业,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强化市场信息、气象服务等综合数据预测分析,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快农业由单一增产向全面增收转变。释放品牌效应,培育香猪、早桃、雪莲果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擦亮“嵩”字招牌。支持晨农、伟诚、虹之华、花仙子等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建设有机蔬菜、精品花卉等优质农副产品主产区和供应基地。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作用,深化与中科院、省农科院“院县合作”,支持驻园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发新品种,提升附加值,打造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产业发展支撑世界春城花都建设,培育一批花卉园艺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鲜花主题特色小镇,举办系列花卉展示展览,做强嵩明花卉品牌。

三是强化三产辐射联动。强化现代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大健康等重点支撑,促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扩量现代物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农产品贸易城、电商物流园,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品牌快递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区域转运中心。助力中国健康之城建设,依托兰茂中医学底蕴,发展现代中药、健康管理、医养、高原体育运动等大健康产业新业态,编制完成嵩明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高原体育运动关联产业。融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挖掘红军长征过嵩明、飞虎队驼峰航线、古盟台民族结盟等历史文化底蕴,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整合民间习俗资源,完善县域范围“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力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

沪昆高铁嵩明站

嵩明花博会

(二)破藩篱、防风险,增添创新发展新活力。一是化解风险保障发展。深入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狠抓企业属地化管理、属地化纳税,紧盯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强措施、严管理、堵漏洞,涵养财税新增长点,持续降低非税收入比重。摸清隐性债务底数,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通过预算安排一批、资产处置一批、债务剥离一批、债券置换一批,稳妥有序化解存量债务,确保政府债务可承受、可持续。组建县级再担保公司,整合重组经营性资产,围绕土地开发、特许经营、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动县属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实体化运营。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引导作用,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积极帮助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贷款,依法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紧盯市场政策变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方式,联动化解征迁安置、民间借贷、商品房逾期交付等关键矛盾,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二是扩大开放推动发展。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加强产业协作和项目对接。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举办重大赛事、品牌展会、高端论坛等大型活动,提升花卉博览会品牌和影响力,提高参与南博会效果和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扶持重点企业争取政策、开拓市场,壮大高端花卉、生物制品、金属材料等嵩明特色产品出口规模。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完善招商体制机制,探索驻点招商,大力宣传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优惠政策,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瞄准整车生产关联配套产业,聚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项目,培育一批企业。围绕旧城片区改造、城市综合体开发,积极招大引强,吸引品牌企业投资建设。坚持抓大不放小,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项目落地保障服务机制,提高合同履约率,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强。

三是双创驱动引领发展。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扶持政策,促进传统项目申报向科技服务提升。发挥杨林经开区国际企业孵化园、省花卉示范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作用,积极创建省级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示范园区。构筑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转化、孵化平台,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商务、高新技术等产业创新孵化基地,做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争创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要,依托职业教育集聚优势,支持社会资本参股高校院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无缝衔接。夯实双创平台建设,壮大孵化基地规模,持续新增入驻实体,稳步提高孵化企业成功率。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加大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省市科技项目、专利申请授权力度,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推动知识产权示范县创建,确保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逐年上升。

嵩明职教基地

(三)重规划、提品质,展现城乡建设新面貌。一是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加强空间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精心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筹建规划展览馆,完成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积极引进经济实力强、运营模式好、建设品质高的企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旧城片区和县城西片区,改善市民居住新环境。织密路网体系,贯通连接线,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着力打造内联外通的路网格局。推动千兆光纤进小区、百兆光纤进家庭,扩大边远山区、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4G网络覆盖面,加快5G网络商用和物联网应用。统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提升城市道路,规范提升城市公共标识,积极推广立体车库建设。统筹商业资源,引进名品名店,打造一批高品质商业综合体,不断丰富城市商业业态。盘活闲置地块,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健身公园、休闲公园。推进杨林镇与嘉丽泽高原体育运动小镇“1+1”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实施综合体育场馆、运动员公寓、医养康体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丰富高原体育元素,彰显特色小镇内涵。

二是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环境专项整治,开展“五道五治”专项行动,打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提升城乡“颜值”和品质。开展智慧照明、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22个专项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深化城市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完善文明劝导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群众住房刚性需求。对新增违法用地、在建违法建筑“零容忍”,坚决杜绝增量、逐步消化存量。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探索“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历史文化”的综合开发模式,为田园综合体凝聚人气,为特色小镇注入文化。突出“一核两极多点”布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巩固提升土地确权颁证成果,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关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鼓励通过资产租赁、生产服务、联合经营、入股托管等形式,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适度放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全员动员、全民参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德治水平,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落户工业新城的燕京啤酒厂

工业园区汽车生产基地

提质量、增效益三次产业蓬勃发展

嵩明是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在省、市、新区的正确领导下,嵩明县深入实施“工业首位、项目兴县、产业强县”战略,全面夯实“1+5”产业发展平台,投资环境持续优化,产业聚集速度不断加快,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提速增量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做强园区,产业聚集发展效应不断显现。园区是嵩明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嵩明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以最大的决心和最强的力度,切实解决好园区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目前,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企业达236户,其中世界500强8户,中国500强11户,投产企业达173户。201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4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0.45亿元;职教基地入驻院校达17所(不含租赁办学),在校生近9万人,园区总人口超过10万人,建成使用道路14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省花卉示范园区建成区近2万亩,已有美国博尔、荷兰安祖、英国海盛、韩国美山等63家企业入驻,花卉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高档鲜切花6.4亿枝、盆花1000余万盆,年产值8.15亿元,年贸易出口规模4500多万美元。

(二)招大引强,重大项目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工作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嵩明县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推进。组建9个专业招商组,把招大商、招好商、招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认准的项目紧盯不放,千方百计“抢”,全力以赴“争”,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等符合嵩明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且投资强度大、投产见效快、产业带动能力强、环境影响小的优质项目。把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作为全县产业工作的核心来抓,着力引进一批新项目,培育发展一批新企业,形成“铺天盖地”的项目集群。瞄准大健康产业,聚焦生物医药、养生养老、健康食品、健康文化等领域,着力引进一批龙头项目,推动大健康产业取得突破。目前,已引进世界500强8户、中国500强11户到嵩明落地发展。2017年举办专题招商引资推介38次,申报入库PPP项目2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到位内资177.45亿元,增长13.8%,利用外资7014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935万美元,增长33.9%。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改善政务环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细则,2017年全面清理地条钢,淘汰水泥等落后产能46万吨,完成商品房销售24.4万平方米,实行电力市场化交易,停征、取消、降低涉企收费14项,为企业减负4.4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公布权责清单6186项,清理保留行政许可162项,取消调整行政职权46项。完善镇(街道)园区财政管理体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争取政府债券资金4.45亿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强化创新培育,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6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利申请授权190件,成功创建为省级科普示范县。

(四)融合互动,三次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围绕省“八大产业”、市“188”重点产业发展思路,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加快构建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编制完成汽车产业园、铁路物流产业园等7个专项规划,2017年新增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中汽中心云南高原测试基地启动建设,昆机二期、康师傅食品、呈达玻璃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昆明新能源汽车、东风云汽进展顺利,普洛斯仓储竣工运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精品农业蓬勃发展。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开工建设,云南珍稀食用菌产业孵化园签约入驻,中科院西南特色生物资源科技开发示范基地建成投产,农业龙头企业达3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达182个,菊花种苗出口稳居全国第一,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启迪健康科教特色小镇成功签约,唯品会入驻普洛斯仓储物流,中云东港商贸物流城一期投入运营。大学生创业园等双创平台加快建设,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职教基地创建为市级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创业园、兰茂星城创业园创建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切花菊品种展示会”“第二届花卉博览会”,旅游综合收入达2.74亿元,增长55.95%。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8.21亿元,增长13.6%。

座落于职教基地的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