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思考与中国外交的世界贡献
2018-09-05车跃丽
车跃丽
[摘 要]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思考而发出的负责任的宣示。这种使命感在外交实践上具体体现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和平进步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思想,不仅指引和规划中国未来的外交实践,而且将会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积极而重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外交,时代思考,世界贡献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4-0026-05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句话铿锵有力,让世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中国外交,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局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基于对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思考而发出的负责任的宣示,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向世界贡献解决人类问题全新方案的极具使命感的担当,它不仅将极大地指引和规划中国未来的外交实践,而且将会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积极而重大影响。
时代思考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和平进步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心怀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伟大的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反映中国人民诉求,表达中国人民愿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也是有着世界胸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世界、放眼全球,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从中国与世界历史的互动进程来看待中国的兴衰成败,从宏观的视野和长远的角度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努力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早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时,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1],充分显示出新中国崇高的价值追求和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为此,中国确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积极致力于人类的进步事业。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中国将怎样推动人类和平进步繁荣发展以实现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严肃的时代思考。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中国给予了世界庄严而明确的回答:“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这为人类社会应对严峻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前,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世界体系时代,这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这个体系,无疑也延续了传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就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就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极大的发展差距,就是贫困、饥荒、疾病、腐败、战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恐怖袭击……于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更有效地推动人类的和平进步繁荣发展,就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不断探讨、追寻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积极回应了人类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持的外交理念与主张与时俱进的表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新型国际秩序、主张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同印度、缅甸共同把它推向了世界,这是对冷战时期以大国争霸、强权政治为特征的旧秩序的强烈冲击,给久在“丛林法则”之下的国际社会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对新型国家间关系的理解与向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全面分析国际社会各种矛盾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3],在此基础上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与愿望。冷战结束后,中国更加明确地提出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4]。进入21世纪,中国进一步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5]。积极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理念和主张,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致力的事业与追求。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6]而“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相互尊重,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恃強凌弱、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做派,主张构建平等相待、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国际交往模式,尊重别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公平正义,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根深蒂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及国际事务的权利,都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合作共赢,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或是结盟或是对抗的零和博弈,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思路,寻求和扩大各国利益汇合点,谋求双赢、多赢、共赢的局面。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为实现各国和各国人民共享平等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而提出的蓝图,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际社会可以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为推动人类和平进步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时代思考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2]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2],这使得各国谋求发展拥有着时代所赋予的有利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文条件,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鲜明地展现。而巨大的挑战似乎也超过以往人类社会那些艰难的历史阶段,这些挑战包括“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这些人类面临的诸多共同挑战,严重影响着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制约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强烈使命担当、致力于人类进步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的时刻,责无旁贷地思考应对之策,负责任地提出解决之道。“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7],而向世界奉献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零和博弈”,超越了国家界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与共同繁荣的社会历史观。当前国际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理念,是已经主流了很长时间的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主义”,在实践中表现为“丛林法则”“冷战思维”,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从这么多年的国际关系实践看,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各种弊端也积重难返,甚至连西方大国自身都治理失灵、问题成堆,更无法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与焦虑、挑战与危机。当前方兴未艾的全球治理变革,本身就深刻地反映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治理范式的危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中心-边缘结构下的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也不同于打着普世价值旗号强势推行西方价值观的老旧解决方案,而是提倡主权平等和兼容并包,强调尊重多样性,主张国家之间建立起平行结构的伙伴关系,共享发展机遇,共担风险成本,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些思想与理念,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向往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当中,人类将超越狭隘的阶级、地域、民族、国家的限制,所有联合起来的个人按照最符合人的需要的方式来支配世界性的普遍联系,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与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人类这种至高理想的当代实践。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发展问题,是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性的国际主义情怀的展現,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片面强调对抗的“霍布斯文化”,将国家命运与人类命运联结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多元文化“和合包容”的文化特质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2500多年前孟子提出“大国仁而小国智”思想,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国际关系之道的最初思考。主张大国要讲道义、讲责任,对小国、对不同文明要包容,主张以文明发展的级差来吸引他国,允许实力偏弱的国家来搭强国的便车;而大国之间要以礼相待,相互尊重,兼顾彼此利益;主张鼓励多样性和多体系共存,允许建立平行体系和秩序;小国则要保持独立与合作的均衡,要有正确认识自身力量和利益的智慧。这种处理与邻国关系的仁智思想,它内里起支撑作用的正是中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践行的正是“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而正是这种“和合包容”的朝贡体系实践,维持了东亚地区不同文明国家间上千年的总体稳定,实现了区域的长期发展。今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正是这种思想的历史传承,它一定会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维系全球的整体稳定和长期发展。一些西方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可能一时理解不了,但是以“和”作为社会哲学的中国人却很容易弄懂它。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的核心信仰是实力与权力,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不可共享性。但是中国历史是一部融合史,以“和”作为社会哲学的基础,与世界实现利益兼容是中国真实的追求。同时,不仅中国“和”的哲学在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现实国际政治也出现了打破零和博弈的一些实践。比如中美关系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国关系,两国虽仍然相互防范,互信不足,且时有摩擦,但是两国相互适应性的增长比对抗性要快得多,合作一直在两国间实现着不断的提升。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利益叠加范围很大,这使得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但仔细分析各国尤其是大国间真正的核心利益交叉其实并不多,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趋势下,各国利益叠加区的摩擦并非不可调和。这就使得各国特别是大国间的竞争关系完全可以摆脱“修昔底德陷阱”,构筑起蕴含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
如果说,“新型国际关系侧重回答中国主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关系;命运共同体则进一步回答中国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具有更加丰富的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等多方面内涵。”[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体现的是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责任担当。
时代思考三: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它的实现是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的。中国将怎样贯彻和落实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思想,不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在思考,世界也在关注。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独立与和平,是经过百余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在建立起自己新的共和国之后的最基本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最主要的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这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还表现得非常突出,某些国家在国际社会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仍然明显,它们极力维护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实行压制和干预,推行新干涉主义,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理由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永远是中国外交的坚守。但同时,中国也绝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这也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捍卫的外交底线。中国从不回避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领土海洋权益争端,但中国也一直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地承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明确回应,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更是对致力于人类进步事业使命的坚定践行。
“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打造新型国际关系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并由此开拓广阔发展空间的大谋略与大智慧。随着全球性问题与危机的不断蔓延以及中国经济实力与战略影响的日益提升,世界需要可行的新的合作模式与合作平台来提振衰退的经济,需要负责任的方案解决棘手的全球性问题,而中国也需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构建新的多边区域合作模式与制度框架,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一带一路”正是适应这种时代需要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进行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相互对接的项目和举措,在实践中不以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为标准,追求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参与国的各国人民,推动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共同进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各国共同发展新动力,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是中国向世界的新贡献。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是指主权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国际关系行为体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而建立的管理国际社会公共事务的制度、规范、机制和活动。今天全球治理体系基本上是二战结束时建立起来的,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作为全球治理主要载体的国际组织无论是其价值观还是内部力量结构,都已无法适应世界发展的新要求,这导致诸多全球治理议题陷入困境。“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9]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不是全盘否定已有的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国际规则,而是要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使其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9],中国主张的全球治理观其核心内涵是“共商共建共享”[2]。共商,就是由全球所有参与治理的国家或国际行为体共同商议全球治理的规则、机制、领域、议题等;共建,就是各参与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共同推进全球性问题的治理;共享,就是让全球治理体制和格局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球各个参与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的理念。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中國不仅向世界贡献了全球治理的理念,而且还积极稳健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现有国际机制,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二十国集团等世界经济组织的多边工作,支持并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随着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会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方向发展。”[10]
有人说,中国提出的理念总带有些许理想主义色彩,不似西方现实主义来得实在。中国的主张理念,确实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如“大小国家主权平等”“国际关系民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但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是因其的美好愿望,而绝不是因其的好看却不可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2]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追求,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是“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始终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N].人民日报,1956-11-12.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4]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8]王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J].国际问题研究,2016,(1).
[9]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