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8-09-05涂建渝
涂建渝
摘 要:兴趣的力量,前人早有认识。孔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真理与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本文将从情境激趣、探究激趣、游戏激趣、操作激趣味等几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口语 兴趣 效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在总结与探索中不断寻找、更新教学方法,最终采用了激趣教学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1]
一、情境激趣。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学习,激发他迫切想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欲望,把被动传授变为主动接受,这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高涨了,效果也就出来了。[2 ]
我班有个才转来的新生,家长是卖菜的。在教小数乘法时,我是下了不少功夫在他身上。人们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可在他身上,可谓是功夫负了我这个有心人。在我没招的情况下,不得不把他的家长叫到学校。他的家长居然对我说:“这怎么可能,他在家卖菜算帐可是快得很哩。老师,你如果不信,你可以考考他。”于是,我出了一道题:“小白菜一块二一斤,我买了二斤三两,一共多少钱?”我看着他,心想他保证答不上来。没想到他不用吹灰之力,一会儿就口算出来了。我当时傻眼了,我们要用笔算的,他居然能口算出来。为什么出现单独的数字叫他算,他却怎么也不会算呢?这不由得让我反思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我们的教学能正确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还给学生现实的课堂,那我们的教学还有那么费劲吗?所以,我们应从生活中的现时情景入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当天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探究激趣。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探究過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空前的高涨,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给学生一个没有任何数据的组合图形,再抛出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看着这个问题,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自主探究,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和方法,然后,通过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产生灵感,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怎样寻找数据,求出答案上来。然后达成共识。既然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得先把它分割成若干个基础图形:分好后,要算面积,就必须要测量出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然后,有的量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有的记录下数据,还有的根据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场面紧张而热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了碰撞和升华,当解决了这一问题后,都会获得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后的无比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游戏激趣。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让游戏作为教学的引子,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教一年级时,我班有个五岁的旁听生,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好,几乎等同于三年级的同学,可在数学方面就相当差了。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当然感到很着急。于是,我特意在游戏中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一次,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和他一起玩数学游戏。我们一边嗑瓜子,一边摆瓜子玩游戏。我在第一排摆上3颗瓜子,在第二排摆上两颗瓜子。就问他,第一排比第二排多摆了几颗?他能回答出多一颗。于是,我指着摆的瓜子对他说:“仔细看,现在我们可以说3比2多1,反过来2比3少1,你能说吗?”如此反复,他不仅会说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了。诸如:5比4多1,4比5少1。6比4多2,4比6少2等等。然后,我摆出5颗瓜子,叫他蒙上眼睛。我偷偷拿走了3颗,然后,鼓励他猜猜我拿了几颗。孩子很感兴趣,想了想,居然猜出来我拿了3颗,还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由此我明白,学生只要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得有关它的信息。
四、操作激趣。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应是如何去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应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发展。变“讲解式”为“操作式”。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会合作与交流。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得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把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探索中学生能大胆想象,敢说敢做,为后面学习梯形面积提供了学习策略,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适时地采用语言激趣、竞赛激趣、媒体激趣等等。
总之,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当前的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说:“兴趣是只船”,教师不止是让学生坐在“船上”,而是引导他们动脑筋、动手学习划“船”,并与老师“同舟共济”,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到达希望的彼岸,这才是数学教学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沈石飞.数学教学激趣增效初探[J].新课程(小学版).2008(Z1).
[2]张昌盛.数学教学激趣四法[J].龙岩学院学报.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