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018-09-05朱泓霖
朱泓霖
摘 要: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教育需要润物无声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批评与指责,更不是粗暴的训斥,教师只有”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平视,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怀、尊重与爱护,更加信任、依赖于你,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和想法。
关键词:尊重 爱护 平等 沟通 等待
于永正老师说:“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教育需要润物无声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批评与指责,更不是粗暴的训斥,他们体验到的是老师无言的爱和无声的呵护,那是一种尊重、提醒和保护
一、建立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
可以说,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和思维,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幼稚无知、甚至毫无道理的事情,但作为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一个孩子的所为,而应善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
班里有个叫魏伟(化名)的同学,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父母是从来不给他零花钱的,可是,有一天下课,他的同桌告訴我:“朱老师,魏伟带钱了。”当时我想,今天学校没有任何收费项目啊,他怎么带钱了呢?课间,我把他留下,一问,他带的钱足足有八、九百元,我问他钱从哪来的,他不肯说,经过一番朋友式的心与心的谈话、交流,他说出了从家里拿钱的原因,因为上学期学习了《购物》,所以他想尝试一下怎样花钱。动机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对,当我说让他自己主动向父母说明原因、承认错误,把钱还给父母时,他哭了,一脸的惊慌与恐惧,我知道,不能因为这件事让孩子受到太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一方面向他保证父母不会批评他的,另一方面与他的父母联系,沟通了我的想法,达成了共识,使孩子在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得到平稳过渡,学会了正确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他又像以前活泼、快乐了。
教师只有”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平视,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怀、尊重与爱护,更加信任、依赖于你,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和想法。
二、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是纽带,联系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构成了教师、学生、家长三维一体的教育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共同成长发展的。
张韦钰(化名)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性格比较倔强,但是在学校很听话。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学期刚开学,他的妈妈来学校找我,说孩子在家里逆反心理特别重,常与家长顶嘴,和家长形成了敌对的关系,问我应该怎么办。她在说的时候,眼中噙着泪水,我能看出她的焦急与无奈,还有一丝的期望,我决心一定要帮助她。在多次与家长交流、家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与张韦钰朋友式的谈话后,孩子的态度缓和了,更愿意和我交流了,每次他的妈妈给我打电话,他都要跟我说几句。虽然每天面临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当你看到一张张纯洁可爱的笑脸,看到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学生集体时,你也会露出灿烂会心的笑容,也会看到自身教育的价值,感受到自己是在工作着、辛苦着、同时也是快乐着。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的任务最为艰巨。只有协调好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才能确保这个集体的工作得到正常开展。
三、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
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如何处理才能让他们更乐于接受呢?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一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一天课间,我正在教室批作业负责德育工作的刘主任带着班里的”调皮大王”刘童年(化名)进来了,他知道给班级闯了祸,垂头丧气的跟在后面,见主任来了,所有的同学都跟围了过来,刘主任一脸严肃的说:“刘童年在走廊里打滑,还故意摔倒。”这对于淘气好动的他来说真的是不算什么了。我看着刘童年(化名)问:“你不知道不能在走廊里打滑吗?”刘童年努力为自己争辩:“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摔倒了。”我知道他在说谎,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但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我赶紧问:“摔没摔疼?”他羞愧的低下头,摇了摇头。这时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都回到座位上,我问学生:“刚才发生的事你们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这样会给班级扣分。”还有的说:“被主任看见了,损害了班级的荣誉。”此时,刘童年一脸的不安与紧张,我说:“对呀,你们说的非常好。”我看着刘童年(化名)说:“刘童年(化名)是不小心,可是你的衣服竟当拖布拖地了,妈妈洗衣服多不容易呀,下次可要注意了。”听到这里,刘童年(化名)笑了,其他同学也笑了。虽然没有批评,没有斥责,但这件事给了他深刻的教育,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而且其他同学也没有。通过这件事,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和机会。试想,如果真的当众训斥了他一顿,他会真心接受我的教育吗?这样也许会在他的心中产生一种与老师的对抗,因为老师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让他难堪,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因人、因事而宜,巧妙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让无痕的教育静静流淌于学生的心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