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山水之情义 感古人之情怀

2018-09-05周葵

读天下 2018年14期
关键词:柳宗元古文游记

摘 要: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无论是高峰险川,还是大漠草原;无论是游鱼细石,还是青林翠竹,古文人们畅游其间,吟诗作赋。或悲或喜,或歌或舞,或吟或唱,文字在笔下流淌,情义在文字中凝聚。今天我们带着学生学习这些美文,就应该让孩子们跟随着文人墨客的足迹探山访水,跟随他们的文字感受古文人的情怀。

关键词:古文人;情怀;读

一、 读书为先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要以读书为先,让孩子们默读、诵读、齐读、个人读……通过读书走进文章,理解文章。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的读书,让孩子们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理解。再讓学生们结合注释,运用留、补、换、改、删的方法对文章进行翻译,老师把文章的疑难字词进行梳理,这样他们对文章的内容就理解了。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通过反复诵读提高语感。在古文教学中让孩子们多次读书、背诵,他们才会读出字里行间的节奏美、音韵美,才能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才能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多读必然会增强孩子们古文方面的语感,既帮助他们解读了文章,也会为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探山访水,解读山水之美

(一) 发现顺序、理清线索

游记散文中的写作顺序和线索因文而异。比如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是按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离开小潭的顺序来写,这是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线索也是作者的游踪。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则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总,后文的异水、奇山则是分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看似无序,实则不然,字里行间透出一个“乐”字,从“山水之乐”到“宴酣之乐”再到“乐人之乐”,由一个“乐”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我们在学习游记散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内容找到文章写作的顺序、理清线索,这样才能走进文章,走进自然,解读山水之美。

(二) 品读语言,探究写法

游记散文的语言精妙,可谓是字字珠玑,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们认真品读。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这样写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四十个字却涉及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再加上前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总起,后文“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文章浑然天成。如此美文不读不品,岂不是人生憾事?

在游记散文中,各种写法相映成趣。“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既正面描写了山之绵延不绝、高耸入云,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学生惊叹三峡的雄峻,又激发了他们对三峡的兴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里用到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潭中鱼儿,又通过游鱼侧面描写了水的清澈透明。古文人对于写作手法的运用那是信手拈来,那些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就等待着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去探究。

三、 天地大美,心灵之旅

不是名山,依然可以探访,不是灵水,依然可以涉足。为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心则有趣。一处山水,一串足迹,一次心灵的旅行。

(一) 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一篇游记散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作者的深情厚谊。而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要更深刻地感受这种情感就应该知人论世。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继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见到可爱的潭中鱼更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最终小石潭让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此美景,柳宗元为何还由乐到悲呢?原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前途的渺茫使他寄情于山水。

(二) 观山览水,体悟理趣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水大美,既能寄作者之情,又能悟天地人之理。

苏轼在《石钟山记》,记载了他夜游石钟山,了解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并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记载了他们在山洞探险时半路折返,王安石以此联想到了成大事者需要的三个条件,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二是“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三是“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只有具备“志、力、物”这三个条件,才能成大事!

在《赤壁赋》中,友人与苏轼游赤壁,听到歌声洞箫声思绪万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悲不自禁。苏轼以明月和江水为例,告诉友人“变”与“不变”的哲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世上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这就是苏轼豁达、乐观、超脱、自适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超然的人生观、世界观。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而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早已探寻了天地人之理,写入山水游记之中,等待着老师和学生去发现,去感悟!

作者简介:

周葵,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新政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柳宗元古文游记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江雪
嫦娥奔月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