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各省份2012-2016年数据的分析

2018-09-05周恩毅党睿涛陈小彤

长白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供给

周恩毅,党睿涛,陈小彤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释放市场活力,促进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能够健康持久地发展,是关键所在。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政府过多直接干预易造成要素错配、文化市场僵化等问题,因此,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经济理论与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刘辉对陕西省渭南市当地剧场改革推出的“一元剧场”这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共荣”关系,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够产生文化产业效应,还可以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1]。胡志平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阐释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需求层面促进需求培育、为需求释放提供动力,供给方面则可以在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优化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2]黄文学、连红军认为公共文化服务虽然与文化产业属于不同领域,但却有着很多的共性和联系,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有利于营造创意生态,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3]另一类是通过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吕志胜通过对2003~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数据形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文化事业费和公共文化服务都能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增长。[4]赵彦云、吴翌琳依据生产函数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决定产出的经济学理论,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人员投入”“资金投入”“实物投入”对文化产业增加值有一定的影响。[5]范志杰通过建立线性多元回归模型,试图测度文化事业各项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论证了文化体育广播传媒费用支出和文化体育以及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6](P53-67)

总体来说,现有研究对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且对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尚未充分揭示。由于2012年国家对文化产业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数据不可得,因此,即使有部分文章对此进行研究,也大多从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条件的角度阐释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忽略了从政府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政府驱动层面揭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因此,进一步从政府驱动层面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从政府供给与投入角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为促进文化发展与管理所建立的相关上层建筑和提供的基本文化产品的总和。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狭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概念,其基本内容包括除公共文化服务法规政策等上层建筑以外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人才、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等。因此,本文参考赵彦云(2009)的做法,依据生产函数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决定产出的经济学理论,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分为以下几类:人力、资金、基础设施、产品及活动的供给,从政府供给的角度来考察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理和研究假说。[5]

(一)公共文化服务人力供给与文化产业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仅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服务内容和种类的持续创新,为群众的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首先,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从产业发展动力来看,不同于传统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7],人才无疑是创新的源泉,加之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人力投入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从业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数量匮乏、专业能力不足、工作热情不高、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管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为重要。[8]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人力投入可以直接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直接增加文化产业从业人才,也可通过对文化氛围的营造吸引文化人才。最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人力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者,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者,甚至可以转化成从业者。

假设H1,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将人力资本转换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储备力量。

(二)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供给与文化产业资本积累

资金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展的核心。首先,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人力、产品及服务投入的经济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的多少,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所占财政投入的比重,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地方政府对发展文化事业的态度。资金投入有利于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目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可以通过激发对文化的消费,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9]。最后,就目前的国情来看,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服务外包、定向补助、委托经营等途径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活力,通过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供给服务以及服务设施的提供与管理中来,对文化产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杠杆作用。[10]

假设H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经济基础,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累资本。

(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供给与文化产业物质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物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11]首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以为文化产业创作生产和消费提供基础条件。如广播电视设备、影剧院、图书馆、艺术馆等,但是由于其公共性较强,起始投资成本过高,市场资本很难进入,因此就需要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供给。其次,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档案馆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有型文化资源及无形文化资源的载体,其所蕴藏的巨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与创作源泉。另外,在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正在逐渐探索多种经营方式,如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数据库建设,甚至开展场馆租赁经营、举办展览等,可以为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场所及服务,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作为文化的物质体现,在地区文化风貌的打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文化氛围。

假设H3,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提供基础文化设施,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也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四)不同文化服务产品及活动供给对文化产业影响不同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所提供的产品及活动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产品不同,最能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和公共利益。首先,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品及服务可以让人民群众养成一定的文化消费习惯,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对于文化消费的培养与电视广告对群众消费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相似性。据文化部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约1万亿元,缺口逾3万亿元。促进文化消费,可以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次,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有利于挖掘与保护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陕西省渭南市推出的“一元剧场”不仅传播与保护了优秀传统文化,还因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扩大了传统文化的消费市场,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品牌产品。[1]最后,接触过高雅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也常常会抵制低俗文化产品及服务。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会带来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和足够的资源投入,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在供给过程中将审美教育传递给群众,可以对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假设H4,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素投入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文化产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由上可得,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要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设施、资金、活动及产品的投入这四个方面对文化产业产生影响,其路径: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物质基础,如:产品及活动、资金、设施等从物质层面及经济层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意识形态,主要从精神层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三、研究设计及模型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正式将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纳入文化产业进行统计,由于早期数据统计口径与现在口径不一致,因此本文选择2012—2016年全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统计信息官网。学术界对于此类研究的指标体系还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投入而言相关度最大的几个变量,具体如下: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文化产业增加值(ZB)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合适的指标。由于从2008年起,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等指标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不再公布,文化产业相关统计口径也有所改变,因此本文数据大多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文化厅、文化委官网,部分无法查到的数据,用全口径将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三类产业的财务指标加总,在此基础上作为本研究的计量数据[12],计算公式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供给。以每万人文化基础设施数(WL)和广电设施覆盖率(GDL)表示。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有:服务设施、广电设施、流动设施、辅助设施等,但主要以包括图书馆、艺术馆等场馆在内的文化服务设施及广播电视设施为主,因此选取这二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的衡量标准。由于没有专门的文化基础设施统计数据,因此借鉴国内学者的通常做法,在艺术表演场馆及“三馆一站”(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总数的基础上测算出每万人文化基础设施数,计算公式如下[13]: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及活动供给。以每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品数(CPL)及每万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供给次数(HDL)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主要指狭义的有形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包括政府供给的文物保护业藏品、公共图书馆藏书、公共文艺作品、藏品等,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测算出每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品数。另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主要指以长期性的文化活动为主,主要包括“三馆一站”这些深入群众的机构举办的文艺活动、展览、培训班等,在此基础上测算出每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活动服务人次,此外还包括艺术场馆供给的文艺演出,因此将每万人艺术场馆演出人次纳入其中,计算公式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供给。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以每万人文化事业费(CL1)及公共文化经费占总的财政经费的比例(CL2)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供给。以每万人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来表示(RL)。其中文化机构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资本投入以各省“三馆一站”及各地级市文化行政部门等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人力投入以这些从业人员为基础,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除上述变量外,为提高拟合程度加入了人均GDP(GDP)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WHCY)这两个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并作为控制变量。

基于前述假设,设置各自对应的变量。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

(二)计量模型设定及相关性分析

现有文献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论及较少且有部分不足。一是数据不足,部分研究数据较早,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数据统计口径于2012年进行了修改,因此,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因为统计不足,纳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因子较为单一,无法全面测度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部分模型构建不合理,没有较好地从政府投入层面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将文化消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等市场因素引入其中。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根据上文的分析,从政府驱动层面出发,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分为人力(RL)、资金(CL)、活动及产品(HDL、CPL)、基础设施(WL)的投入这几个类别,按照部分学者的做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来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并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检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i代表省份,j代表年份,χ0代表常数项,ε0代表剩余的随机扰动项,αi代表全国及东、中、西部不同地域的解释变量的参数。模型等式左侧代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式右侧代表测度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因变量。

通过对解释变量的Person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发现7个变量中有两个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WHCY)和人均文化事业费(CL2),剩余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5,除去这两个变量后,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小于0.5,且相关系数高的显著性低,这样也就解决了多重共线问题。因此,剔除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WHCY)和人均文化事业费(CL2)这两个变量,主要变量的相关性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三)研究结果分析

在选择合适的模型时,考虑了方差分析的三种模型,即: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并进行两两对比。首先,考虑了比较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OLS模型,二者通过F检验对比其匹配性,得出结果为显著的 (p=0.0000),所以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然后,考虑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出结果也为显著(p=0.0331),最后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并用SPSS22.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系数矩阵

表3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模型的整体F值均显著,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效果总体而言较好,这表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投入、产品及服务投入对文化产业增加值产生一定的影响,说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基于全国样本的估计结果发现,除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果不显著外,人力投入(RL)、资金投入(CL1)、产品投入(CPL)、基础设施投入(WL)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系数均在5%左右显著为正,其中资金投入系数最大,这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资金投入影响最大,有效验证了本文前三个假设。

另外,基于分区域的样本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东部地区总体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好,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促进作用都较为显著,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产品(CPL)及活动(HDL)供给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系数最大,基础设施供给(WL)次之;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具有相似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供给(WL)和资金供给(CL)都能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供给(HDL)和人力供给(RL)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果不显著,但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CPL)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结果显著,而西部地区结果不显著,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果不明显。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性,这表明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就验证了前文的第四个假设。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路径,并实证测算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及不同区域及不同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的投入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我国整体大环境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供给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和资金投入作用效果明显,但人力投入效果欠佳,因此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人力投入的效率应该受到重视。另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进行测算,发现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公共文化产品及活动投入较为敏感,而中、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投入较为敏感。

为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初始阶段的投入,如:基础设施的供给、人力资本供给、资金投入产品及活动的供给等。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使用率。第二,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构互益的关系,二者的实现路径殊途同归,都是通过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实现的,对群众的文化消费产生影响就不可避免地会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打破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与产业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第三,后续阶段要解决地区间供需不平衡、发展不平衡问题,吸引创新人才,引领文化产业价值导向,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目标。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供给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5G——“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