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荡村灾后重建文化传承
2018-09-05王玉娟王慧华
荀 琦 王玉娟 臧 蕾 王慧华
(1.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2.盐城市阜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江苏 阜宁 224400)
1 概述
2016年6月23日下午14:30左右,江苏阜宁、射阳两地的部分乡镇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针对本次受灾的基本特征,重建受灾区规划和建筑应是灾后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本文以重灾区之一的板湖镇孔荡村为例,具体分析其重建策略。
2 孔荡村村落概况
2.1 区位条件
孔荡村地处江淮平原中部,里下河地区,江苏省阜宁县西南方向。其西邻苏北灌溉总渠与芦蒲镇隔河相对,东有东沟镇,南接古河、益林镇,北与陈集镇相连。硕陆线从村庄南部东西向通过,对外交通十分便利。由于整个村落地势低洼,人们筑圩种稻,构成“圩田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呈现出在单位土地上建筑密集度低,农村居民点布局开阔的特征。
2.2 人文资源
孔荡村作为孔氏后代的故乡,有着注重传承儒家文化的传统,民风淳朴,崇尚礼仪,勤学务实,和谐友善。在村落重建过程中严格传承并弘扬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人本”这两大思想在重建的村落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逐一体现。
3 孔荡村重建策略
我国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作为孔荡村灾后重建的主力单位,参与了从设计到主体施工和室内外装修全过程的建设工作。灾后重建的公共建筑与民居建筑在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传承和弘扬了儒家传统文化。
3.1 规划——层次清楚、对称有序、简洁朴素、水绿环绕
重建的孔荡村整体布局方整,纵横通达。规划以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为宗旨,遵循“借景自然,和而不同”的特征。“借景自然”主要对现状水系进行整理贯通,并灵活借用到规划布局中,成为村庄重要特色的公共活动场所。“和而不同”则是注重村庄的整体性,相对集中布置公共设施和主要景观节点,结合地形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微组团,通过水绿系统串联各组团,营造各组团的特征性,鼓励不同户型混合而居。
整个村落以南北为主轴,东西对称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村口广场位于中轴线上,向南开放,拟名为大爱广场,展现了孔荡人对儒家“人本”思想的传递。广场正后方设有孔家祠堂,堂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圣像。村中规划为环形路网,路网东西两侧设计道路与外围道路联通,同时也作为村民下地耕作的出入口。南侧主入口道路与硕陆线相连,可通达四面八方。村中环形主路网与河流将整个村庄自然分成五个组团,三面围合大爱广场,拟名为爱礼园、爱义园、爱仁园、爱智园、爱信园,进一步体现了孔家人对“仁爱”思想的传承(见图1)。
3.2 公建——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公共活动功能融合
灾后重建的公共建筑有祠堂、三个班规模的幼儿园、商业服务、卫生室、环保教育站等。其中作为家族象征的祠堂,建筑外观沿用盐城地区传统的青瓦坡屋顶,粉色的墙面,对称式的形体设计,位于整个村庄的中轴线上。这座祠堂除了延续它本身的传统功能外,还结合现代村民的生活需求,设有村民服务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
3.3 民居——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居住需求有机结合
孔荡人代代相传儒学文化、尊崇孔孟之道,儒学思想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民居设计除了继承传统建筑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强调民意,满足现代居住的舒适性需求。新建孔荡民居追求的目标是“传承精髓”,推崇“取与造”,即取传统建筑的精华,通过与现代居住方式的融合,塑造出属于当代居住者的人文意境。
3.3.1空间的布局
重建的孔荡村民居借用传统合院的形式,建筑位于后端,前面围合院落,每栋联排式的布局,这样就形成了围绕主体建筑的若干个小庭院。居民可以在自家的宅院内观景、聊天,确保了居住者的私密性。
孔荡村历代注重儒家正统文化,尊崇礼仪制度。新建民居不仅延续了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更是将“礼序”加以升华,并创造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空间发展模式。其大门位于院落围墙一侧,如同倒座的做法,进入通透的庭院,建筑位于院子的正后方,建筑入口与院落入口相对,可连成一条直线。建筑单体共分50 m2,90 m2,120 m2三类户型。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每户内部都配有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其中90 m2和120 m2还设有供农具存放和粮食的储藏室。所有户型布局按照“礼序”由南向北形成平行的两条轴线。
3.3.2造型的设计
新建民居的主体形态与公共建筑一致,保留着传统建筑的神韵和精髓,以两户一联排或四户一联排的形式展开。整体造型上选用传统的两坡顶,高低错落有致,左右完全对称。建筑的立面灰白相间,窗户造型统一,采用完全现代的推拉窗,增加开窗面积,使阳光更好地进入室内。另外,新建的孔荡民居通过对建筑的入口、窗户、檐口、屋顶等细部的处理,增加了建筑的品质(见图2)。
4 价值分析
4.1 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影响,以祠堂为核心,聚族而居,形成每户既独立又关联的邻里关系,这种布局模式在重建的孔荡村规划中得到延续。此外,民居建筑继承了传统的墙—院式布局关系,但却因生活方式的转变,由内向、封闭的合院式演变成外向、开敞的庭院式;内部空间也由传统的三间房分隔演变为套间式分隔,且更加关注于居室、储藏等空间的配置。建筑外貌继承了当地老宅的灰屋顶、白墙,但却更替了窗户的样式,只为进一步满足现代居住者的采光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落的文化内涵需尊重地域的生活习惯,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打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养分,才应是孔荡村灾后重建的历史文化价值。
4.2 生态发展价值
儒学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灾后重建的孔荡村设计结合自然环境,遵循生态型特征。首先,规划顺应地形,继承传统的圩式布局,河流包围农宅,稻田引入村庄内部,满足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其次,重视传统生态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如传统坡屋顶具有排水、防尘、导雨等作用,这种形式的保留继承了地域性和经济性的优势。再者,空间组合更加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等舒适性需求。院落与建筑的布局可形成通透的穿堂风,主要空间迎合南向又可获得充足的日照等。孔荡村生态价值观追求的是立足于顺应自然的营建,发挥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立足长远的发展观。
5 结语
孔荡村灾后重建的村落规划和建筑设计传承了儒家“和谐”“人本”的思想;孔荡村灾后重建工作人员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又传承了儒家“仁爱”的精髓。我们相信重建的孔荡村必定能给后人留下根脉,儒家文化也必然能随着这座美丽的村庄留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