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凉山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与健康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2018-09-05李龙崔文鹏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四川西昌615000
□ 李龙 崔文鹏(西昌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文简称“一带一路”)是党中央面对复杂深刻的国际经济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体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在“一带一路”实现民心相通的征程中将扮演积极阳光的作用。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凉山的首府西昌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凉山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会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也会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民心沟通作用。
1、凉山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与康养产业现状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东北分别与宜宾、乐山两市接壤,北连雅安、甘孜两地区,南与攀枝花市毗邻,东、南、西还与云南省相连接,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汉、彝、藏、蒙古、回、苗、纳西、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50%。全州辖1市16县,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凉山州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彝族的达体舞、藏族的锅庄、苗族的爬坡杆、壮族的抛绣球、布依族的丢沙包、满族的荡秋千、土家族的打飞棒、傣族的鸭子赛跑、傈僳族的上刀杆、纳西族的东巴跳、蒙古族的击石球等,都颇具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是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的重要文化载体,也可以成为健康养老的重要身心锻炼手段。
1.1、凉山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薄弱
目前,凉山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中国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州90%以上的被山地、高原覆盖,地势崎岖、山脉蜿蜒、河流纵横、日照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州30%左右。这里自然风光雄奇秀美,得天独厚,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极具观光旅游和开发价值。凉山具有开展体育旅游的独特地理环境优势,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山川地貌,风景秀丽,民族文化特色浓郁,但是凉山州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的魅力,将会为凉山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也能为凉山州“精准扶贫”提供新思路。
1.2、凉山州健康养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春节期间,有超过5万名外地老人到凉山西昌过冬过年。西昌位于安宁河平原中心,蜿蜒秀丽的安宁河,碧波荡漾的邛海,调节着西昌的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为17.0℃,年平均温差仅为13.1℃,是全国气温年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西昌周边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适合从事休闲体育运动,尤其对老年人而言是得天独厚的康养圣地。
2015年,凉山州西昌市已确定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打造“国际康养胜地”,全市决定以邛海国际老年社区为示范,依托邛海周边乡镇和安置小区,建设一批西昌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社区。2016年10月,西昌市就与逸养三生养老管理集团签约,携手打造“西昌原住民尊城”康养基地,并锻造为“国家级候鸟养老旅居示范基地”、“大凉山养老名片”。2016年11月,法国DLBT集团的项目也落地西昌,将在西昌市川兴镇落地的“中法国际康养城”项目,占地约355亩,项目包括医疗中心、体检中心、康养社区、法式风情商业街等,拟打造成为西南地区一流的国际化康养度假基地。
1.3、凉山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与康养产业缺乏有效融合
凉山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亟待开发,应该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精准扶贫”,寻求新的突破口。康养产业作为国家提倡的绿色朝阳产业 ,已经在凉山初步形成气候,政府全力支持和打造康养社区的建设。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并没有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与康养进行有机衔接,政府和企业主要关注西昌的气候对健康养老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忽略了本地区民族文化活动的古老魅力和生机活力。
2、凉山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与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
2.1、充分开发适合老年人群锻炼的民族体育项目(表1)
表1 凉山主要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充分依托凉山丰富雄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群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民族体育项目,对已有的民间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结合现代体育科研技术,系统开发适合老年人群锻炼的民族体育项目,增加体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感,让老年人在凉山少数民族地区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又能参与少数民族的体育人文活动,从而提升凉山地区的康养水平和旅游层次。
凉山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还可以深入融合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例如藏族的风味浓郁酥油茶,摩梭人的清冽甘甜“苏里玛酒”;热闹非凡的彝族“火把节”;充满魔幻色彩“毕摩文化”;美轮美奂彝族服饰、歌舞;风情独特的彝家“背新娘”、摩梭人“阿注”。在康养产业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独特魅力,将少数民族体育的绚丽多姿和原始淳朴的特性释放出健康而快乐的光芒。
2.2、深度挖掘绿色有机康养的少数民族特色餐饮
凉山有着绿色环保的自然资源(绿色环保、天然有机、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比如西昌本地特产苦荞,含有丰富的 “芦丁”和“硒”,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盐源的苹果、会理的石榴、布拖的乌洋芋……均可以考虑开发成保健和运动食品。可以考虑在体育运动、保健和延年益寿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饮料研制开发方面进行充分的挖掘。
2.3、全面打造阳光宜居体验式老年体育旅游路线
凉山应重点围绕首府西昌,打造精品康养类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路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的修筑,打通凉山四通八达的旅游经络。打造一批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活动,设施齐全服务高效的康养类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主题客栈,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组织机构,充分保障老年人能够安全便捷的享受阳光宜居体验式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让来凉山度假休闲养老的“候鸟老人”能够有别样的人文经历和快乐的生活体验。
2.4、科学培养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复合型康养人才
为了实现凉山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与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凉山应加强与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合作,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鼓励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工作,充分论证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康养类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既要掌握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又要掌握康养方面的知识技能,还要对本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俗等方了如指掌,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3、小结与展望
健康养老业和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为健康凉山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凉山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亟待挖掘、搜集、整理和开发,而与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将充分发挥凉山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潜力,为凉山经济的转型升级添砖加瓦。“一带一路”的推进,也会为凉山的民族文化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这对凉山未来将自身打造为国际化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康养圣地是千载难逢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