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elta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

2018-09-05杨贺军王必胜李先进马海军李星晨赵小兵周红刚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椎板后路椎管

杨贺军,王必胜,贺 毅,李先进,马海军,李星晨,赵小兵,周红刚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5)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退行性变等导致相邻椎体间活动异常,进而引起腰椎椎管骨质及纤维结构改变,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以老年群体为多见。传统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因其创伤大、易破坏骨性结构等弊端也广受争议。近年来研究发现,Delta内镜技术通过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已逐步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以更直接地去除引起椎管狭窄的致病因素[1]。本研究对Delta内镜后路椎管减压术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Delta内镜技术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4~69(56.74±5.92)岁;病程1~5(2.3±0.6)a;病变部位:第3~4腰椎6例,第4~5腰椎36例,第5腰椎至第1骶椎1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46~68(56.38±6.02)岁;病程1~6(2.4±0.8)a;第3~4腰椎8例,第4~5腰椎34例,第5腰椎至第1骶椎1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采用Delta内镜技术经后路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俯卧位,调整手术床使腰椎椎板间隙张开。用18号穿刺针于棘突旁1.0~1.5 cm处穿刺,X线透视下定位,定位点位于关节突关节内缘椎板间隙中点处;然后于定位点处行长约1.0 cm切口,切开皮肤和筋膜,用3级套管逐级扩张,透视下确认扩张套管深度(止于椎板间黄韧带外,不突破黄韧带),套管位置满意后置入工作套管,去除扩张套管;连接并置入脊柱内镜,首先,镜下清理椎板上、下缘及黄韧带表面的软组织,然后使用镜下动力磨钻将上位椎板的下缘和下位椎板的上缘磨薄,使用镜下椎板钳去除部分椎板,去除黄韧带,必要时去除部分关节突,进行侧隐窝减压,即完成同侧的减压;然后倾斜套管,于沿棘突根部至对侧椎板减压,去除对侧黄韧带及部分关节突,完成对侧减压。探查示减压充分后,双极射频电凝止血,拔出工作套管,缝合创口,手术结束。

1.2.2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俯卧位,以病变为中心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腰背筋膜,电刀切开椎旁肌肉至双侧小关节外侧,充分显露上、下关节突;依次植入上、下位椎体椎弓根螺钉;切除部分棘突,用超声骨刀、磨钻磨除双侧椎板,减压松解硬膜囊及神经根。向中线牵开硬膜及神经根,脑棉片保护,显露椎间盘,尖刀切开扩大纤维环,切除椎间盘组织并植入融合器,透视引导下对椎弓根螺钉进行撑开、加压。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敷料包扎。

1.3评价指标(1)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2)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3)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问卷表评估患者机体功能,分值越高,机体功能障碍越严重;(4)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2]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2 结果

2.1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结果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2.2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结果见表2。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28例,良22例,可4例,优良率92.6%(50/54);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优22例,良20例,可12例,优良率77.8%(42/54);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5)。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是由于先天性因素、脊柱退行性变、外伤所致脊柱骨折或脱位、腰椎手术等导致椎管狭窄,其中最常见的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3]。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韧带增生肥厚,椎体与小关节增生肥大,使椎管有效容积变小,导致马尾与神经根受到压迫,从而引起腰腿痛等症状。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预后的关键。

临床研究发现,保守治疗方案虽可改善患者症状,但由于药物难以达到病变部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腰椎间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常用方法,术式主要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既往临床多采用神经根管减压术及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但术中行全椎板及相关小关节切除时后柱解剖组织遭受严重损坏,术后可发生腰椎不稳等并发症[5-6]。Delta内镜技术是一种专门用于治疗椎管狭窄的微创技术,是在椎间孔镜微创技术上的进一步升级,融合了传统脊柱外科手术技术、镜下操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通过直接去除引起椎管狭窄的部分椎板、肥厚的黄韧带、增生的关节突等致病因素,达到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并且能通过单侧小切口入路进行双侧神经根管的减压,最大程度地解除相应的椎管狭窄[7-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低于术前,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Delta内镜技术经后路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此外,Delta内镜技术经后路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减压术不破坏椎间盘纤维环,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椎板后路椎管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