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衡与重构: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2018-09-05许文静刘自团

终身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者体系

□ 许文静,刘自团

自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被提出以来,单是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更勿论终身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等实践问题。由于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教育行为的发生必须与一定特殊条件产生相互联系才能实现,终身教育行为自然也不例外。由此,“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2]的教育生态学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生态学意义

从教育生态学的形成过程来看,生物生态学是教育生态学分析的基础,而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是教育生态学分析的参考。但无论借鉴何种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生态学思想。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联系与共生是生态系统的原理。教育生态学研究把教育理解为一个与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开放而实在的生态系统,它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3]对于教育生态系统来说,学习者、教育行为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主体。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不间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正是基于主体之间的各种联系而实现的。首先,社会生态系统对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保障实现,比如经费投入、人力投入,以及各种文化影响等;其次,教育生态系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主要通过学习者的变化实现,比如学习者的知识增长、能力提升,以及行为变化等;第三,物质输入和能量输出的过程主要通过教育行为实现,具体表现在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上。

生态系统的最佳状态是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但只要系统内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将会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甚至不稳定——生态失衡。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一个“平衡—失衡—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于教育生态系统来说,由于其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担负着一定的功能性作用,因而除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维持系统平衡外,更多的是依靠人类发挥强大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对系统加以组织和调控以达到平衡。当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缺乏时,为了重新建立平衡,就需要引入新的能量和资源;当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不能满足需求时,则需要在系统内进行环境或者组织的改造,以便进行自我调节,以建立新的平衡。

因此,终身教育理念被提出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的社会职能遭受严峻考验,教育生态系统开始出现一系列失衡现象,例如,“日益过时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与知识增长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严重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级之间的严重不平等;教育费用的增加与各国将资金用于教育的能力和愿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4]此时,个体在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获取知识变得无比重要,因而急需对传统教育系统进行变革,使教育能够突破人生具体发展阶段,关注个体一生的成长,推动个人永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终身教育不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而是在以一系列强化这种教育需要的变革为标注的复杂环境中日趋形成的一种现实”[5]。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正是对传统教育系统所进行的改造、扩充与重构,是新能量和资源的引入,是教育生态系统应对“生态失衡”的必然选择。

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应然

终身教育体系是“按照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原则,为了实现全民终身学习这一教育目标而确立的各级各类教育一体化的有机结合”[6]。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在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的指导下,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优化、不断增强系统稳定性以达到平衡的过程。因此,终身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价值的人本性和社会性体现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由于其作用的对象不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同,因而同时具备了人本属性和社会属性。以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为视角来分析其“人本属性”,以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视角来探究其“社会属性”,不难发现,由于教育生态系统对社会系统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教育子系统中产生了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冲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7]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争论实际上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目的上的体现,是教育价值人本性和社会性矛盾的体现。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划分中,由于将学习按照年龄或者阶段进行划分,使两者的对立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对受教育的阶段性和时间性限制,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本质上说,其目的是培养个性完整、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人本性。当全社会每个人的人格、认知、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时,又将会促进社会的不断现代化和高度文明化,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致力于保护社会成员对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享有,保障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将教育价值的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2.要素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组成

终身教育体系是由复杂要素组成的多层次结构,从教育对象角度看,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普通教育、以成年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成人教育以及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教育等;从教育组织形式角度看,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从教育方式角度看,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面授教育、远程教育和混合式教育等;从教育形态角度看,“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8];从学习过程角度看,终身学习过程从总体上可以被划分为“基础性阶段、高端性阶段、职业化阶段、生活化阶段”[9]。事实上,这些组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复杂要素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当前的教育生态系统中,但是,它们之间被人为地割裂开了。终身教育体系将家庭、学校、社会各阶段的教育联系起来,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使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实现人与教育、教育与生活的整合;它通过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了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为了保证无所不在的受教育机会能够有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并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或者任意拼凑,而是打破“人为的割裂”,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以纵横贯通的形式将各种要素联系并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3.运行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耦合

终身教育体系庞大,不仅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还包括教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作用。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运行和发展是分层次、分领域、分阶段逐步进行的,各要素如同有机运行的“齿轮”般,在不同的环境与生存空间中错落有致的发展,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对于当前已经存在的,但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教育资源,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建立起彼此之间新的联系;对于当前体系中缺失的教育资源,要在维持系统整体稳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完善等方式,组成新的物质循环流;对于已经不适应体系构建需求的教育资源,要逐步通过“新陈代谢”的形式从原来物质循环中慢慢退出。所有的物质循环和代谢都是在终身教育体系整体功能充分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终身教育体系整体优化为目标,统筹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各要素在共生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从整体上看,终身教育体系表现为一个由观念、载体和学习支持组成的多维系统。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打破、变革仅以“学校”作为轴心的传统教育体系,重组各教育实体之间的组织结构,重塑各教育实体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重估学习和教育的价值,才能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在新的环境下由“失衡”再次趋于“平衡”创造可能性。

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困境

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政府决策、政策环境和政府投入,系统从构建到运行对政府的依赖较强,政府在立法保障和政策规范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努力,虽然尚未形成《终身教育法》,但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已然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与政策,这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从当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效果来看,在以下几方面仍存在欠缺。

1.“保障公民终身学习权利”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尚未完全确立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终身教育理念自提出以来就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但是教育理念的落实、教育行为发挥作用都需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才能实现。因此,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必须始终立足于“学习者终身学习权利的保障”这一落脚点上。具体而言,应该“立足于使全体公民树立终身学习的自主意识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最终建立国际社会所一致倡导的学习型社会”[10],这就要求终身学习文化的基本形成。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内容,当其与个体相接触时,势必会出现接受、适应和反抗等不同结果。对照《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关于“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指标(见表1),“物质文化”的建造可以通过短期内的大量投入得以实现,随着我国制度建设的深入,“制度文化”的建设也可以持续推进,唯有“精神文化的培育”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方能真正实现。从当前情况看,终身学习文化的缺失导致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失去了落脚点。

表1 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11]

2.“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突破口,多主体系统运营的格局难以形成

教育生态系统失衡的背景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刺激并加剧了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进一步扩张,主要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提升的需求增长;老龄化社会到来,生活休闲学习需求增长;经济水平提高,知识学习需求增长;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次大会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使教育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向两极延伸,即从传统的青少年阶段向婴幼儿阶段和中老年阶段进行延伸。其中,婴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依靠家庭,但青少年阶段以后的教育存在着人数众多、年龄跨度大、角色身份多样、知识结构差异大、学习需求动机与价值取向不一、学习方式和手段多样等典型特征,满足这部分学习者的需求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点与突破口。当今社会,“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能力和技能,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12]。因此,这部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大多需要通过“继续教育”予以满足。

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压力下,传统学校系统在继续教育领域可以发挥的空间有限,为了满足继续教育需求,政府、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等主体都应在其中发挥作用,形成完善的继续教育网络。然而现实情况是:第一,传统学校系统承担起部分继续教育重任,但由于其首先需要保障适龄人口接受教育,在继续教育领域可以发挥的空间有限。第二,由企业自主建设,满足企业内部人才继续学习需要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大学发展迅速、质量明显提升,有些企业大学开始建设虚拟课堂,实施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但其始终受到企业发展阶段、核心业务范围和内外部竞争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第三,各主体以项目为单位举办的各类培训,由于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长期性,继续教育效果欠佳。此外,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各类继续教育实施主体之间、各种继续教育形式之间缺乏“并轨运行”的直接途径,因此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3.“实现全民终身学习”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受到资源投入不平衡及资源浪费情况的直接影响

教育机会公平是“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途径,根据教育机会的社会公平原则,“教育机会应普遍分配给各阶层或全体人民,不可偏于某一阶层或某一类人民,唯有如此,才能符合社会公平”[13]。众所周知,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发展较大,即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也存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供给。以学校系统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为例,2013年,江苏省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6%。[14]而根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直到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5.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0%[15],仍远远落后于江苏省2013年的数据。在教育系统内,即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但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了38 866亿元,其中,学前教育投入2 802亿元,义务教育投入17 603亿元,高中阶段教育投入6 155亿元,高等教育投入10 110亿元,其他各类教育(包括继续教育)投入2 195亿元,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5.6%。[16]资源投入的不平衡,直接限制了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部分教育资源由于使用的不充分,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又进一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着质量危机,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就业市场,以及终身学习需求相脱离等问题正是教育资源浪费情况的集中体现。

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应对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系统从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向继续教育系统和其他非正规教育系统扩展,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是系统自我调节以致平衡的一种手段。因此,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始终以“实现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以“保障公民终身学习权利”为价值取向,以“继续教育”为突破口,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构建目标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当前的发展既要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的发展需要构成危害。这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应然特征不谋而合。因此,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目标,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始终坚持用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依靠并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构建,最优化利用资源。“每个经济时代都有其核心财富,农业时代的核心财富是土地,工业时代是资本,而我们这个时代则是人的知识、技能和品格”。[17]对于个体来说,终身教育是帮助其在不可预见的失衡状态中生存乃至发展的关键途径;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终身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撑。

2.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基础作用

由于终身教育涵盖了个人生命历程的全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要求终身教育的主体“既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等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包括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组织,如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传媒、社会团体以及民间组织等非正规教育乃至非正式教育机构,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点”[18]。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必须以这些多元教育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条件,主要包括:第一层面,这些教育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终身学习权利保障中来,利用自身的学习场所、教育资源等为学习者创造学习机会,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二层面,当学习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终身教育多元主体的发挥将会从数量的满足转移到质量的提升上来,即教育主体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等必须是高质量的。只有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充分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才能促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向纵深发展。

3.消除教育资源供给差异

在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不同阶段,对于资源的配置必须有不同的侧重点,才能逐渐消除资源供给差异,维持系统平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传统教育系统容量逐渐扩大,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即使在原有资源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他类型教育的资源投入比例必须相应增加。目前,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大部分资源投入仍针对传统教育系统,但侧重点应面向传统教育发展的短板,比如继续教育领域,这将会进一步扩大原有教育系统的容量,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增加对学习需求的满足。除政府投入外,企业大学的发展正是企业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表现,这部分资源主要用于继续教育,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受限于企业自身的原因,这部分资源的稳定性欠缺,因此,从企业外部给与相应的监管和支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教育资源供给差异还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针对不同教育主体进行适时的监管与评估认证,是终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举措。

4.营造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离不开终身学习文化的支撑,从物质文化层面到制度文化层面,最终落脚点在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精神文化层面。终身学习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对终身学习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首先要实现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文化的正确认知。现代教育极其强调实用性,不仅新兴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学习者个体也以获得实用知识为目的,终身学习文化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侵蚀。这就要求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始终从学习者个体发展需要出发。当终身学习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有效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增强学习体验,将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情感归属。通过个体认知和情感认同,广大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终身学习对自我价值的升华,对社会文明的促进,最终将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价值观,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终身学习文化,支撑教育系统由“失衡”到“重构”后的“平衡”。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者体系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