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S与1 Hz 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
2018-09-05吴建贤洪永锋
姜 畅,吴建贤,洪永锋, 卢 茜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约1 100多万人,每年约有240万人新发脑卒中、110万人死于脑卒中[1]。其中55%~75%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致使患肢活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2]。而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难题。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于1985年被Barker首次提出的一种神经电生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3]。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易操作的非侵入性脑刺激,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多种疾病治疗。θ爆发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rTMS的一种特殊模式,其本质是以θ频率出现的重复爆发刺激。iTBS(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是一种间歇性的TBS,可诱发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从而提高患侧脑区的兴奋性,改变大脑神经可塑性,改善运动功能[4]。通过对比1Hz rTMS和iTBS两种模式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改善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7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5],并经CT或MRI确诊,意识清楚,病情稳定,能配合检查;无严重并发症。其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32 ~77(57.42±11.43)岁,病程2~13(5.22±2.84)周;病灶部位:大脑左侧21例,大脑右侧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13例,1Hz组11例,对照组13例。
入选标准:① 经脑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② 初次、单侧发病;③ 病情稳定,意识清晰,可配合查体、评分、治疗的患者;④ 年龄20~80岁;⑤ 上肢Brunnstrom分期:1~5期:⑥ 病程<6个月;⑦ 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⑧ 患者均为右利手。
排除标准:① 病情不平稳,进展性脑卒中、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或脑梗死后继发脑出血者;② 有癫痫病史;③ 心、肺、肾等重要脏器衰竭;④ 严重认知交流障碍而不能配合;⑤ 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指征;⑥ 装戴起搏器、颅内植入金属或有颅骨缺损;⑦ 本次发病后使用了溶栓药物者。
3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法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刺激仪使用韩国CR Technology Co.,Ltd公司的磁刺激器,8字线圈。施加刺激时,患者取舒适靠座位,无法坐位的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在大脑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区域将线圈与颅骨表面相切,寻找可引发对侧拇短展肌最大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波幅的位点。将线圈中心对准该位点。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使用由Delsys公司生产的Trigno Mobile全无线GPS表面肌电测试仪。对照组:不做磁刺激治疗。三组的治疗参数:① 1Hz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90%静息运动阈值(rest motor threshold,RMT)强度连续刺激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区,每次15 min,一共1 200个脉冲,每天1次,连续10 d,共治10次。② iTBS组:选用同一磁治疗仪,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70% RMT的强度连续刺激患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区,每次3 min 20 s,600个脉冲,每天1次,连续10 d,共治疗10次。③ 对照组不做磁刺激治疗。
1.3评估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评估以下指标。
1.3.1患侧、健侧MEP皮质潜伏期及峰值 在患侧大脑M1区给予120% RMT强度的单个磁刺激脉冲,在患肢拇短展肌处记录肌电图波形,取重复性好的15条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分别记录其MEP潜伏期值及峰值,取平均值。
1.3.2上肢运动功能指标 ① 上肢Fugl-Meyer评分(upper-extremity Fugl-Meyer scale,U-FMA):包括反射、肩、肘、腕、手等9大项,33小项,分级为3级(0~2分),总积分为66分,分值越高表示上肢功能越好;② 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定:分四部分(抓、握、捏和粗大运动),共19项。每项为4级评分(0=不能完成;1=只能完成一部分;2=能完成,但动作慢或笨拙;3=能正确地完成),总分为6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手臂功能越好。③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采用改良的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研究各组效果的差异性采用双重差分估计,计算组间效应的差别。回归模型中将各组前后差值为因变量,同时纳入前测值和分组因素作为自变量。估计各组差值的最小二乘均值及95%置信区间,计算各组前后的差别及95%置信区间。再对三组前后的差别进行组间比较,检验各组效应的差异,三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2 结果
2.1各组患者MEP缺失情况37例患者完成10 d的观察周期。各组功能评分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37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治疗前患侧MEP缺失:iTBS组3例,1Hz rTMS组2例,对照组5例。这10例患者在治疗后仍不能引起MEP。从总体趋势观察,本研究的三组脑卒中患者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2各组患者FMA、ARAT、MBI评分比较治疗后,各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iTBS组较对照组FMA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z组有明显改善的趋势。治疗后,1 Hz组、iTBS组AR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iTBS组较对照组ARAT评分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1 Hz组与iTBS组MBI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2.3各组患者患侧MEP潜伏期、峰值的比较治疗后,各组MEP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1Hz组较对照组患侧MEP潜伏期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z组、iTBS组患侧MEP峰值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见表2、3。
表2 各组患者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表3 各组患者各项评分的差值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两侧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抑制,即一侧半球M1区对另一侧半球M1区的抑制,使双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处于平衡状态。脑卒中后患者大脑半球间的平衡被打破,健侧半球兴奋性增高,而受累半球的兴奋性降低,这种健侧半球对受累半球的抑制会加重患肢运动功能的损害。调节两半球之间的失平衡状态有利于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rTMS可以利用半球间抑制效应双向调节大脑的兴奋性,高频(>5 Hz)能够提高患侧半球兴奋性,低频(≤1 Hz)能抑制健侧半球的兴奋性,从而调节两半球间的平衡[6]。
临床上已有研究[7-8]表明作用于健侧M1区的低频rTMS及作用于患侧M1区的高频rTMS均可提高患侧脑区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但不同频率下的rTMS对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不同作用,很多研究结果是不同的。有研究[9]表明1 Hz与10 Hz的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无明显差别,也有研究[7]表明1 Hz较3 Hz的rTMS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更明显,Sasaki et al[10]发现健侧低频联合患侧高频rTMS较单侧高频rTMS对改善患者上肢Brunstrom分期作用更明显。总的来说,目前rTMS最佳的刺激参数如刺激间隔、刺激时间、强度、频率等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仍不明确。
iTBS已经被证明能够通过产生LTP效应来提高皮质脊髓束的兴奋性,从而发挥与高频rTMS相似的作用[11]。与高频rTMS相比,iTBS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其脉冲数更少、所需的时间更短、所需的强度更小,却能产生持久的皮层兴奋性的改变[11-12]。国内比较健侧低频rTMS与患侧iTB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的研究较少。现探讨这两种治疗模式疗效的差别。
本研究中治疗后各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1Hz组与iTBS组MBI评分比对照组提高明显;这表明1 Hz rTMS与iTBS对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1 Hz rTMS较对照组FMA、ARAT评分提高统计学上有边缘性显著差异,说明相对于对照组,1 Hz rTMS对于上肢功能有改善的趋势;iTBS组FMA、ARAT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表明iTBS治疗有助于上肢的运动功能的改善,但两组治疗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本研究缺少对患者长期的评估,可能1 Hz组对患侧上肢运动的改善在短期内未完全显现出来,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MEP是以阈上强度的单个磁刺激脉冲作用大脑皮质或脊神经根时,锥体神经元相对同步发放的下行冲动,其波幅、潜伏期可反映出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3]。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组患侧MEP潜伏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缩短;1 Hz组、iTBS组患侧MEP峰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iTBS组较对照组患侧MEP潜伏期的缩短以及患侧MEP峰值的提高均有显著的趋势,具有边缘显著性。1 Hz组患侧MEP潜伏期缩短较对照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患侧MEP峰值的提高较对照组有显著的趋势。虽然两组治疗组患侧MEP潜伏期缩短与峰值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但除了1 Hz组患侧MEP潜伏期缩短较对照组明显外,其余观察指标统计学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可能的原因有:① 观察的时间较短,一些有意义改变在短时间内没有完全显现出来;② 样本量小,在37例脑卒中患者中,一部分患者MEP缺失,因此组内改善明显,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rTMS及TBS都增加或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改善脑卒中后两半球间的失平衡状态,但也有研究[14]表明iTB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有着很大的个体化差异,因此需要设计出更巧妙、大样本的实验,探讨最适合患者的磁刺激方案。
本研究过程中有1例受试者出现头痛,治疗停止后头痛逐渐缓解,其余受试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癫痫、头痛、恶心、血压升高等不适,也证实了两组模式的参数是比较安全的。
本研究结果证明iTBS、1 Hz rTMS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益,其中iTBS有助于患者手功能的恢复,iTBS、1 Hz rTMS均能够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iTBS、1 Hz两组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且两种治疗模式的参数是安全的。未来的研究尚需更巧妙的实验设计,进一步探究rTMS与Theta节律刺激最佳的治疗方式等,通过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探讨其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