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2018-09-04李志惠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尊重学生接受集体

李志惠

【摘 要】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備一定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纪律包括自律与他律。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关键词】德育;接受;自律能力;尊重学生;集体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238-02

现代德育的目的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应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幼儿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养成)、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性情);在小学,培养学生低层次的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在初中,初步形成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等。

(二)主体性原则

人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律,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维,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所以,教育要启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有权利有责任自愿、民主地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集体、学习、实践、评价的主人。

(三)针对性原则

从德育实际需要出发,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使自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变。

二、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一)通过心理发展特点改变自律能力

在小学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小学生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

(二)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1]。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础、是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2]。

(三)把尊重学生人格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纪律最重要的特征是尊重个人的人格。学生的纪律问题在客观上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主观上是由于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教师应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可以消除一些消极的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集体归属感源于集体中同伴的接纳和友好的肯定。采用民主的(下转第240页)

(上接第238页)方法评出班级“每周之星”、开展“评评我自己”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在他人的赞扬和认同中体验成功和良好的集体归属感。

(五)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

我们可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来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课堂学习纪律。反对教师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和恶意的惩罚方式,也反对使用讽刺、挖苦、嘲笑和恐吓手段对付学生。

(六)教师示范好的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

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

(七)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第一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第二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第三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第四学生根据已确立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八)创设良好的班集体环境

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班集体的教育环境如何,对每个学生都有着重要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说明,班集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班主任要力求创建一种良好的班风,在良好班风集体的基础上,创造出良好的民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把个人融入集体中,由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转化为自我教育的主体[3]。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梁意强.浅谈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J].西江教育论丛,2004(02).

[2] 褚远辉.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途径[J].云南教育,1997(11).

[3] 杨会.浅谈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几点做法[J].文理导航(下旬),2012(10).

猜你喜欢

尊重学生接受集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谈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策略技巧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