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9-04钟恒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小学培养

钟恒才

【摘 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近几年语文教学深入开展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区别,传统课堂上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深层次地去认识和理解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是6到12岁左右,还属于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极为不成熟,教师要多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授课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161-02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以及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借助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对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语文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是通过语言教育实现的,同时,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汲取营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让学生了解本国优秀的文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尊心。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就必须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只有学生自主提问,才能激发其自主探究的精神,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高效率的语文阅读课堂,就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且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怎么样去做才会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般来说要从预习、复习、作业三个点抓起。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前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预习,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到本子上,然后小组之间利用课余时间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看看同一问题,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最后小组之间整理好问题,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问题了学生才会问老师,师生之间就能及时互动,查漏补缺,活跃课堂氛围。如小学语文教学中,二年级(人教版)学生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老师不要直接去讲,可以准备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如小蝌蚪、青蛙、乌龟、鲤鱼这些小动物的头饰,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分角色朗读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前导入环节教师也可以猜谜语、玩游戏,和学生们讨论小青蛙,然后教师再适当地提出问题,“同学们,文中总共出现了几个妈妈?小蝌蚪认错妈妈了吗?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再进一步借助“问题”去引导学生,如“小蝌蚪找错妈妈是因为太笨了吗?”通过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再去仔细观察课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课堂记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

二、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形成强烈问题意识

人们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实际问题或是理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一种好奇、质疑、探索等情绪,这种情绪能促使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的动力,学生只有阅读了,才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对文章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阅读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语文学科涵盖了文学、历史、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这是一个天然的优势。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问题,要贴合教材内容,按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顺序进行环环相扣的提问,兼顾各个能力阶层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回答问题、展现自我的机会,避免让回答问题的学生集中在少数人中。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探讨,让他们在自我探索、自我总结之中得出答案,自己主动学习的知识,肯定比被动接受的知识更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多抛出问题给学生,使课堂形成一种“七嘴八舌”的氛围。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讲解这种爱国类型的文章,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借助多媒体进行授课,这样就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讲到五壮士在英勇就义的那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暂停讲解,提出问题,“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课堂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脑补五壮士跳下山崖以后的事情,最后告诉学生有两位壮士幸存下来了,教师再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这时候学生刚学习完这篇课文,对幸存的两位壮士以及不幸遇难的三位壮士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一系列问题,教师在课堂最后提出的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强烈问题意识。

三、教会学生方法增强其学生问题意识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的出,教师提不出的問题,学生仍然能提出。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语言要精练、指向要明确,确保学生能够领悟教师的用意。问题要有针对性,尽量避免“能不能”这种封闭式的问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提问时,所问问题尽量涵盖新旧知识点,让学生既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又了解了新的知识。另外,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确保学生在听到问题后脑海中确实“查找”了相关知识。阅读文章时,首先要从题目上发现问题,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看到题目后教师问学生什么是天堂,鸟为什么会有天堂。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一看到题目就会想为什么文章有这样一个题目,它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吗?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提问。

综上所述,本文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简要分析,了解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其次讲到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形成强烈问题意识,最后说明教会学生方法增强其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最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高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5,(26).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小学培养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