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2018-09-04秦爱琴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学水平鼓励思维

秦爱琴

【摘 要】初中语文是学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入手。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通过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关键词】教学水平;鼓励;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078-02

一、提升语文素养,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把曾经语文“大纲”中提出的语文能力改成了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的解释,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以及对语文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另外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1]。语文素养提升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上,即品味和修养,它包括了现实和预见的综合考虑,也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些年来,语文教育逐渐由注重知识积累转型关注能力的训练,但这两种模式都不适应语文学科的发展要求。

教师作为课堂文化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新课标对原有的教学体制和模式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严峻的形式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要有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学功底、宽阔的眼界和良好的悟性,并且在对新课程和主体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要有所改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性的发挥都需要教师有一颗鼓励的心,再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目标。

除了这些以外,语文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方面去接受挑战,不断提高自我。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学。善于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发现学生身上的潜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特点、用创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质疑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教育学生不要死板,而应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发表独立见解,同时教师应参与到发现疑问的工作中,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在组织学生钻研教材,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互相间讨论和辩驳中,他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提出的问题去进行解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广开渠道,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启发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三 、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要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顾及后进生的面子,保护差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上,教育优秀学生要谦虚,教育后进生要自强不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证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堂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文化的主体,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改变学习主体传统的单纯接受式、记忆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学生都是个体的存在,交流方式难免独具一格和自由随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的方向,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3]。合作性学习的特点有精神支持、增进效率、同步进行、建立安全感、提供学习和不断改进的机会。针对学生的差异,在讨论时要求学生互相鼓励和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打造有品位的课堂。有品位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有效性是课堂文化技术层面的标准。它侧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有效性。不要求每个学生都会,而是侧重于每个学生都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获得整合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要让智慧走进课堂,重视学习力的生成,使知识与智慧结合,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轻松和谐,才能不断提高课堂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先秀.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 考试周刊, 2012(43).

[2] 安碧瑄.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 青海教育, 2002(10).

[3] 江峰梅. 語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 科学导报, 2014(22).

猜你喜欢

教学水平鼓励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课堂的鼓励艺术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鼓励”浪费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