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异步教学模式初探

2018-09-04孔晶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语文教学

孔晶

【摘 要】素质教育认为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如果课上我们硬要学生都达到一个统一高度,最后受伤害的肯定是学生。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要学会在课堂上寻找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差异,辅导好学生,让他学会他该会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层次,学有所得,而不是无所事事,一无所得。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异步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学到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分层教学;异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076-01

一、摸清情况,分层要求

在学生升入初中后,我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相对来说程度较好,阅读理解能力都较强;B层次学生属于阅读理解能力较为一般,但是基本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C层次学生就属于基础较差,有时不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分好小组后,在语文课上我就按照三个层次来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1]。

二、具体课型,分层教学

在预习课上,我会让C层次的学生独立完成字词、作家作品的查阅、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并能整体感知;B层次学生能完成对课文基本问题的理解及能理清文章思路;A层次学生能够找出本课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提问时也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能力,让学生都能够经过思考回答出问题,树立自信。

在阅读课上,我先让C层次的学生来谈阅读感受,从哪个方面来谈都可以;B层次学生可以对C层次学生的感受来进一步谈感想;A层次学生可以写成读后感。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还可以互相探讨,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作文课上,我要求C层次学生先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形成文章;B层次学生的作文能够思路清晰,语言表达顺畅;A层次学生的作文结构合理,有文采。在作文讲评课上,也会选取三个层次学生的典型作文进行具体讲评。在学生互评作文时,要求C层次学生能够从字词句通顺与否上进行点评;B层次学生从文章结构,思路上进行点评;A层次学生从主题、文采、写作特色上进行点评。各层次学生点评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课前演讲,我要求C层次学生能够找到一篇好的文章讲给大家听;B层次学生能够背诵下来,演讲给大家听;A层次学生能够在演讲结尾加上自己的理解感受。这种训练长期坚持下来,除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一举两得。

复习课上,我要求B层次的学生能够检查C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部分,直到他们过关;A层次的学生提问B层次学生本课主要知识点,B层次学生归纳总结本课重点,A层次学生进行补充,之后出一套本课小练习题,大家一起完成,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发挥了各自的潜能[2]。

当然,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一步步进行详细的指导与安排,并能够持之以恒,各层次学生都会取得进步。

三、异步学习,同步提升

虽然在课上我采用了异步教学、分层要求的方式,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各层次学生同步提升成绩。而且,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完成老师的要求后,再完成上一个层次的目标。同层次的学生也有竞争,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合作。这样,学生之间形成的合作与竞争也很有效地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的及时表扬与各层次学生的层次调整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动力,得到了很好的效果[3]。

虽然我只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初步的、还不够成熟的尝试,但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还是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实践证明,异步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原本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得到了改善,整体成绩有了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我的一个初步尝试,虽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任重而道远,我会继续摸索前行,因为学生就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史亚利,徐海英.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2] 董明潮.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09(2).

[3] 許海霞.语文“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与提出[J].中学语文,2010(7).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