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浅析

2018-09-04李宇超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

摘 要:城市既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多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城市目前的生态环境脆弱、严峻,却要承载着数量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如何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寻求平衡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长效有序地生产力进步。城市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集中区域,如何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二者如何协调发展,不仅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开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不管是对于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关于承载力的概念可追溯到马尔萨斯时代,他在其著作《人口原理》中提出一个著名的预言,认为一旦人口增长速度比食物供应速度快,将会导致人均食物量的减少。他提出的人口适度理论最具影响,是承载力概念的起源。他是首位看到资源环境限制因子极大影响着人类物质增长过程的人,并且他的观点对于后续承载力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承载力的研究由此扩展至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就基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主要是依据区域的食物资源确定区内的人口承载力。

至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结合自然资源、技术、条件等因素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该国或该地区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998年URS公司受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和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委托对佛罗里达流域的承载能力进行研究,明确将承载力定义为:在不对自然和人工资源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该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发展水平。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承载力的研究有很多,有单因素承载力的研究,也有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有对承载力的定性分析,也有定量计算;有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有对结构模型的研究。

在对承载力的模型分析上,孙慧等对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以及人口都归纳入框架中,并以此框架对新疆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李东序等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并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

在多要素承载力综合评价方面,主要是从综合角度进行分析,其中龙志和等运用状态空间法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2002-2007年广州市的综合承载力以及承载状况的分析上;王凡凡等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权重时采用熵值法,在分析方法上将综合承载力指数和多指标综合分析相结合,以延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在对城市群承载力的研究上,彭再德等通过对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各项指标建立了灰色关联度模型和预测模型,并运用这两种模型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区域承载力;陈娟等首先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六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信息熵方法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张小富等从人口、环境、土地、水、交通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六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手段完备、数据共享、实时高效、管控有力、多方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总结

纵观国内外己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承载力的研究大多比较单一,都是集中在土地、水、交通、城市规模、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无论是从定性分析角度还是定量计算角度来说,都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而分析归纳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大多是對于各单个指标的计算,是对各子系统简单的分别计算和相加,缺乏对各子系统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没有将各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吕道夫.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2]杨秀平,翁钢民,侯玉君,张华,孙红杰.基于SD模型的多情景城市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建模与仿真——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03):208-216.

[3]叶有华,韩宙,孙芳芳,张原,黄涛,陈礼,李鑫.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研究——以大鹏半岛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08):1275-1283.

[4]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潘韬,李鹏.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J].资源科学,2017,39(03):379-395.

[5]樊杰,周侃,王亚飞.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3):266-276.

[6]樊杰,王亚飞,汤青,周侃.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地理科学,2015,35(01):1-10.

作者简介

李宇超(1994-),男,山西长治人,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环境管理,研究方向:区域环境管理。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安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