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2018-09-04沈芳
沈芳
【内容摘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关键词】生命负责核心素养
生命教育历来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指标之一的“健康生活”内容就以珍爱生命为重点。如何在初中政治课中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做一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是初中政治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结合本人长期以来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体会,谈谈应如何在中学生中传播生命意识和树立珍爱生命的理念。
一、采用书本教材知识进行传播
初一政治书本(现改名为《道德与法治》)中有关于珍爱生命的知识内容。作为科任教师,必须要好好地钻研教材,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包括:(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宝贵的。(2)人的生命孕育于自然,也依赖于自然,没有大自然,没有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人类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还包括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如何珍爱生命,包括:(1)知道珍爱生命必须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肯定悦纳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注意自身生命安全与健康,懂得保护自己,积极锻炼身体。(2)让学生知道珍爱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不侵犯和危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帮助,当他们感到痛苦时,应给予关怀和爱护。正如作家毕淑敏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把它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要让生命留下我的光彩,不仅自己快乐,也对这个社会,对与我一样拥有生命的人有帮助,有价值。”(3)让学生知道珍爱生命还要善待一切生命,以珍爱之心去对待,不虐待,不残害,不肆意践踏一切生命,决不能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珍爱、保护动物、植物等其他生命。
再次,强调珍爱生命要要懂得保护自我,要远离危险,防止侵害,学会自救。其具体内容用下图架构表示为:
通过对以上书本知识的详细介绍,可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生命的重要性和如何正确对待生命的做法。
二、运用时政新闻进行强化教育
政治学科与时政新闻密切相关,时政以它的现实性、敏锐性可以增强学科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用时政新闻来进行例证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采用时政新闻时,我采用了正反事例,既有正面教育,告诉学生面对人生重大挫折,应不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勇于克服困难,方可获得了生命的价值体现和成功的喜悦;或者要关心爱护他人生命,在他人生命有危难时挺身而出,闪射出人性的光辉;也有反面事例,在生活、学习中因一时不顺,不懂合理发泄和排解,竟选择了轻生,让生命从此划上句号;又或者漠视他人生命、践踏动植物生命,行为令人发指。例如,这几年来我采用的事例如下:
正面事例:《钢琴上的无臂达人——刘伟》励志故事;《无手无脚无忧虑》澳大利亚力克·胡哲的传奇故事;乐观抗癌的邢台农民白茹云的感人故事;患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成为一位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反面事例:2014年宣判的因生活琐事而发生的复旦投毒案;2016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2017年5月一名北京中学生因父亲没收其手机跳楼自杀;2017年“校园暴力系列事件”; “活熊取胆”、捕杀鲨鱼获取鱼翅的残忍现象;往往,通过这些时政材料(视频或图片)来对理论知识进行铺佐,都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利用身边事例增强学生情感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一些发生在周围的真实事例,往往比任何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些真人真事,更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以及对生命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正面事例有肇庆“托举哥”邓雄飞的事迹;肇庆搭车民众合力抬起倒塌候车亭救人的新闻;肇庆启聪学校的欧燕芳身残志坚,获肇庆市“美德少年”称号;热心民众一天内捐集巨款救助患血癌的肇庆中学一位高二女生;肇庆中学师生喂养流浪猫等等。
反面事例:肇庆高要金利镇的“投毒案”; 肇庆端州登高路的“入室抢劫杀人案”; 肇慶市端州区一位中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跳楼自杀事件;佛山女童两遭碾压,18位路人见死不救的冷漠事件等等。
事实证明,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让学生感受与生命相关的内容,情感上也更易引起共鸣。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说过一句话:“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的确,引导学生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同时还是教育学生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重要内容。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探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尽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M].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