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8-09-04张侠
张侠
【内容摘要】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
【关键词】班级文化文化建设班级精神
班级文化就是一个无形的磁场,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换句话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也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新课程改革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长期的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可以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让每位学生如沐春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为班级文化承载着诸多的教育功效:1.凝聚的功能。2.激励的功能。3.规范的功能。4.审美的功能。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在班级管理中显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不可动摇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建设班级文化,让它发挥应有的功能呢?班级文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三个方面,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
环境的优劣对人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文化建设指的是教室的环境建设,包括教室的布置以及班级的育人设施等,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老师的角度,它都是主阵地,学生学习、交际,老师授业、育人的主场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温馨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有一次,我的科任老师告诉我:“走进你们班,心情大好,总想着再呆几分钟。”那一年是刚刚兴起班级文化建设,我班在县级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当时,我就在想:学生和老师应该有同样的感觉吧!事实证明,学生在这样舒服、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心情是愉悦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落后,期末考试成绩我班成绩优异,有5位同学进入年级前10名(整个年级有736名)。
二、制度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舵手
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因为他们要对全体同学起到约束作用,所以制定的班规应该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制定的班规,是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的。大家都知道,制度往往都是冷冰冰的,没有温度,没有温度,就不会有人喜欢,不喜欢也就不会去遵守。所以,我们的班规,要有温度,让它成为每位学生都愿意去执行的“命令”,让它真正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舵手。 班级公约是一个班级的目标,它是班风、学风建设的保障, 是温暖前行道路上的灯塔,是GPS定位系统,让你永远不失航向。班级制度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
三、精神文化建設——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其实就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软文化”,是构建班级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灵魂。班级精神文化具有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班级的建设需要有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使全体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1.培养拼搏精神
班级精神需要有激励、鼓励的作用,我在班级的一角贴出了 “拼搏”两个字,旨在激励学生“爱拼才会赢”的学习热情和斗志,将“亮剑精神”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班级集体荣誉感
一个班级只有真正形成一个集体,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有嗷嗷叫的班风、学风。一个新集体的建立,我认为首先就要有一种集体荣誉感。所以,我们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并积极为此努力拼搏,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的收获也都是满满的。
除此之外,班级文化建设还包括教室的卫生、课桌椅的摆放等,但是,我们都知道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随时整理课桌椅的摆放,扫帚等卫生工具的摆放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教室就是我的家”。
结束语
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会“说话”的墙,赏心悦目的植物,榜样的力量,激励的话语,让教室成为了德育教育的“四维”体,学生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怎会没有高昂的兴致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18):127.
[2]祁冰.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小学班级环境建设中的美育探索[J]. 赤子(下旬), 2014(4):52-53.
[3]郑小玲. 书香校园春风化雨,文化班级润物无声——谈班级文化建设的做法与感受[J]. 高考, 2015(12).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