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的艺术

2018-09-04李柱山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文中学历史

李柱山

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中说:“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身为教学一线的我对此感同身受,在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谈“慢”似乎和时代格格不入,但从教数年的经验告诉我,张文质先生无疑是对的,他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中学历史教學更是如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掌握与“慢”对话,是对我目前教学状态的一种挑战,意味着否定过去,从头再来;学会“慢”的课堂教学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人文素养和实现深度学习。

一、“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

兴趣的产生大多来自对事物一定的认知,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结论是理性的,是高度概括的,所描述的时代与今天的社会大相径庭。因此、学生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理解是突兀的,枯燥的,没有更多切身的体会,反而陷入到死记硬背的泥潭,对历史自然没有兴趣。例如在教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若不把教学慢下了,补充那个时代的相关史料,学生是不能理解的,会觉得那个时代的国人真“傻”。这样学生既没有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很好的对内容进行理解,教学的效果就无从谈起。所以,要先“慢”下来,先补充史料,再进行探讨,这样学生的胃口就吊起来了,就会不断的思考,生成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积极的疑问,这些问题不断的链接最终就是一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全景图。这样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与学生个人的现实生活有关学习材料,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就激发出来了,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相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做到自我主体与学习内容的深度对话,并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下培养起来。

二、“慢”能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

中学历史是一门人文素养较强的学科,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现历史长河中的人文情怀呢?我觉得还是要“慢”。在教学“文艺复兴”时,教材中列举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拉斐尔、达·芬奇等很多大师的人文作品,但真正读过,理解这些作品的学生又有多少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教师选取这些大师作品的部分选段,和学生一起读一读,看一看,在实际的作品中感受人的价值、感受自由、平等,虽然课堂节奏“慢“了些,但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也学会了怎样在文学艺术中体验历史背景,何尝不是一种更重要的收获。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文立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内化升华自身的人文素养,而这些体验的关键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慢”上去着手。

三、“慢”能实现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重视知识的关联性,突出知识的运用;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突出学习的成就感。“慢”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看,“快”的教学因为时间、课堂教学节奏的局限,是浅层学习,学生对历史结论大多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层的思考。例如在教学“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时,不把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搞清楚,学生对土地制度的理解是浅层的,只知道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但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很难理解。只有把春秋战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弄清楚了,学生才会理解土地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度学习。因此,把课堂“慢”下来,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理解、探究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进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历史课堂也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一点、再慢一点。历史课堂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课堂“慢”下来,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有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就体现出来了,深度学习功效更能显现。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人文中学历史
人文
在多解中学创新
人文绍兴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历史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