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曲舞蹈在初中(小学)舞蹈教学课堂的应用

2018-09-04柳春霞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8期
关键词:身韵传承舞蹈

柳春霞

【摘要】中国戏曲舞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舞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当代青少年在面临选择新世界也为新世界所选择的形势下,舞蹈教师将如何以舞蹈的行为方式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改善人的品格意志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与优化等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将中国戏曲舞蹈文化普及到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中,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当代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更是对中小学舞蹈教育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戏曲舞蹈 初中(小学)舞蹈 中国舞 传承 身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180-02

一、概述中国戏曲舞蹈的起源及核心要素

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一切艺术都源于劳动,歌舞也不例外。戏曲舞蹈的形成有一个多种艺术融合的过程。从奴隶社会以祭神为主的巫舞,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徘优,优舞,汉代的角抵百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歌舞戏,就逐渐有了艺术综合的趋势,逐步程度不同的吸收小说,诗歌,舞蹈,讲唱,咏语,表演,音乐,武艺,杂技,美术等种种因素,开始以综合技艺来表现人物故事和情节。如此可见,戏曲舞蹈是在多种艺术融合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西汉(汉武帝)时期,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百戏”。“百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戏曲舞蹈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戏曲舞蹈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三、中小学舞蹈教育对中国戏曲舞蹈的传承

(一)中国舞训练教学中传承了戏曲舞蹈的“反律”

“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动作只有通过“顺”才会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小学(初中)基础练习组合中的“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为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中国舞蹈基本功训练里特有的,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

(二)中国舞训练教学中传承了戏曲舞蹈的运动规律——平圆、八字圆、立圆

在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圆的意识和练习是特别重要的,比如基本功训练中就借鉴了它的圆。在身体运动路线中以“平圆,立园,八字圆”为主体,产生出 “圆,游,变,幻”之美。例如把杆练习的涮腰组合,一个单一的涮腰元素就包含了身体很多部位的圆,头部、手部、腰部的平圆应用,而组合里的舞姿下腰包含了手部、头部、腰部、膝盖的立圆与平圆应用。再如,双晃手包含了平圆、立圆和八字圆的应用。这些平时练习的基本功组合处处体现了戏曲舞蹈的运动规律, 同时体现了我国舞蹈的审美风格与特点,也能更好的促进初中(小学)舞蹈课堂的教学。

(三)中国舞训练教学中传承了戏曲舞蹈的技术技巧——飞脚、扫堂、虎跳等

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一样,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与武术中的常用技巧。经过老师、学者、专家不断的摸索、借鉴、体验,在教学中逐步实践发展成了今天的训练模式,并与中国古典舞训练共同存在。舞蹈不能没有技术技巧的支撑,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跳舞,但是想要有美感,想要更专业化,技术技巧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学(初中)的舞蹈课堂中,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软度的训练与力度、速度的训练是每天必练的项目,这些训练要循序渐进,第一是为了让学生在舞蹈课堂上不受伤,第二是为了开发身体的无限可能并增强学生舞蹈的美感。

(四)中国舞训练教学中传承了戏曲舞蹈的典型步法——丁字步、小八字步等

丁字步,小八字步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脚位。在中国舞蹈训练中,这些脚位练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初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要求芭蕾脚位的时候一般都是以小八字步脚位作为基本站立的姿态。再如,小学群舞里面的《小胶州》,以丁字步脚和脚尖主动带动向外撇开踝关节为主的脚步舞姿,贯穿于整个舞蹈中,这样的脚位和三道弯的体态也正是胶州秧歌特有的舞姿風格特点。

(五)中国舞训练教学中传承了戏曲舞蹈的水袖的用法

这个部分适用于初中及高中阶段,初中舞蹈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些水袖及剑器道具的最基础的了解与练习。戏曲舞蹈演员所用的长袖,不仅是善舞美姿,更主要的是运用到刻画人物上去,中国舞就是吸收了其中适用于舞蹈的部分加以完善与传承。比如说,在戏曲舞蹈《白蛇传》中,为了表现扩大了白素贞所倚重的水族群体,以水族与众神将的对峙烘托白素贞争斗的艰苦,这种为塑造人物而强化场面的处理,更令人感受到白素贞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奋力战胜邪恶的不屈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以大家都看过的电视剧《白蛇传》为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挑选喜欢的几个动作串起来编成一个小组合进行评比展示,老师在学生展示完毕后每组进行讲评,在讲评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自然而然的把古典舞里面枯燥无味的理论性知识讲解给学生并再次进行修改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编创作品,这样的舞蹈课堂就能达到兴趣与效果的高度统一了。

四、中国戏曲舞蹈中的精髓——身韵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各种舞蹈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各种舞蹈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各种舞蹈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舞蹈的艺术创作。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丰富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最大限度发掘人体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更加生动鲜明的中国戏曲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在初中(小学)的舞蹈课堂中可以适当的进入些身韻的练习,大部分小学、初中学生对舞蹈的把控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学会怎么用气,才能更好的驾驭一个舞蹈,“气”的学习从身韵入手是最为合适的,这是戏曲舞蹈中的精髓。例如,老师可以从最简单的《提沉》、《冲靠》元素开始给孩子们练习,把这些身韵元素融入在舞蹈游戏里配上一些比较流行的轻音乐,孩子们更易接受。身韵的练习要贯穿在平时每节课的训练中,老师要把身韵的学习与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高度去看待,身韵学好了,学生学会怎么用“气”了,舞蹈自然而然会变得有质量有美感。

五、中国戏曲舞蹈在初中舞蹈课堂教学中的课例应用

以笔者亲身教学课堂为例(此方法适用于初中):

为了融入身韵《提沉》和《冲靠》这四种元素的训练。老师以展示四季不同的花的图片,让学生熟悉认识这些不同花的形象、性格、特点作为课堂导入。接着让学生按照四个季节分成四个组,每组代表一种花(害羞的花、含苞待放的花、盛开的花、热情四溢的花)。学生按照自己组内讨论的想法进行各性格花朵的造型展示,请有摄影经验的学生将造型拍摄下来,以便分析时使用或留存档案。然后请大家分析每组、每人的造型特点。(分析包括:第一、表现了花什么样的性格?第二、动作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变静为动,分小组将不同的造型活动起来,挑几个典型造型进行连接,形成两个八拍的动作组合。然后进行展示,接着老师对每组进行分析及讲评(害羞的花应该表现为头部和上半身含着或往后靠,由此引出身体和头部含下去在身韵里叫做“沉”,往后靠叫做“靠”;含苞待放的花是由含变开,而头部和身体的开则叫做“提”,所以是由“沉”变“提”的一个过程;盛开的花也是舞蹈中“提”的状态;热情四溢的花则是“冲”的状态。学生在理解四个元素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度加工形成各组的编创作品。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孩子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编创舞蹈动作以此来增加学习舞蹈的信心,老师的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记

中小学的舞蹈教学主要以“中国舞”教学为主心骨,“中国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中国风格特色的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中小学的舞蹈教师们都很系统的对学生进行着训练,积少成多,对戏曲舞蹈理论和动作口诀的直接借鉴,从而为中小学的舞蹈教育理论框架构建起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中小学舞蹈教师在不断探索如何让中国戏曲舞蹈融入到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中,达到德育与美育完美结合的效果,笔者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生命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伟.对中国古典舞的再认识[M].舞蹈.2003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3]罗斌.中国古典舞的新实验[J].舞蹈.2007

猜你喜欢

身韵传承舞蹈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舞蹈课
试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身韵的训练价值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性、训练性、运用性的价值
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示范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雪地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