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9-04曲艳平
曲艳平
【内容摘要】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中物理科目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提升高中生的物理水平,教师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尝试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利用微课生动有趣。资源丰富的特点来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 物理 微课 应用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们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顺应信息时代特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打造微课物理教学模式,优化物理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物理学科学习效率。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模式。
一、应用微课模式,注重课前预习
高中生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课前进行预习,就可以对于下节课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提前有所了解,继而可以比较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在课前预习中发现有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在教师正式授课的时候也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学生们会比较轻松地跟随教师思路展开课堂学习,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由此可见预习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有着十分巨大的帮助,利用微课模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对于预习任务有更浓厚的兴趣,带着好奇心主动预习,不仅仅比较好地完成预习任务,还会在微课课件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探究物理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物理水平,开拓思维。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伏安特性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预习,就可以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微课导学案,让学生们尝试着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实验经验设计一个描绘小灯泡伏安曲线的实验计划,学生们按照微课导学案进行预习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首先对于伏安曲线进行了解,然后思考为了描绘小灯泡伏安曲线应当侧向的物理量有哪些?需要哪些实验装置?学生们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可能会提出直接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电流和电压的测量,还有的同学会借助初中物理知识,使用外接法进行连线,当学生们认真思考微课导学案任务的以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教师的实验计划,也会将教师通过外侧法测量外界已知阻值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实验方案与自己的实验进行比对,拓宽学生们的物理思维,提升学生物理水平。
二、应用微课模式,启发学生思维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对于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学生们对课堂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要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从物理探究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意识上的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创设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为方便地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借助微课资源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拓宽思维。
教师在讲解“惯性”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上网为学生们搜集一些与惯性有关的现象的视频,比如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停车和启动、电梯上的上升和下降瞬间等等,我们都会感受到惯性的存在,这样的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启发,让学生们发现惯性在生活实际中处处可见,引导学生们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拓宽学生思维,在实际生活中也多多动脑、仔细观察,学生们就会发现学好物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三、应用微课模式,优化实验课堂
由于物理课时以及实验材料、场地等等因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为学生们进行演示实验的机会比较少,而学生们能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而高中物理科目又是一门十分注重观察和实验的学科,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以及仔细的观察推理,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好物理、学通物理,教师们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微课软资源来为学生们创设模拟实验环境,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进行微课演示实验,或者是将课堂主动性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即使不能够亲自来到实验室进行实物操作,也可以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有着十分巨大的益处。
比如,学生在学习光电效应的时候,由于该实验的实验条件十分苛刻,为了能够看到光电现象,不仅仅需要十分精良的仪器,对于气候条件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要在物理课堂上为学生们进行演示无疑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借助微课模式,教师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模拟出相應的光电效应实验环境,通过电脑动画模拟向学生们展示锌板在感应到电荷后发生的变化,学生们在看到了比较生动、具体的实验现象,在脑海中便会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利用微课模拟软件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物理实验的趣味,大大提升课堂活跃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种便捷的教学软件,打造高中物理微课教学模式,打破实际课堂环境对于物理实验的限制,帮助学生们理解物理知识,向学生们展示更加生动、具体的实验想象,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