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探究实效实现轻负高质
2018-09-04汤礼达
汤礼达
【内容摘要】社会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創新。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有效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
【关键词】轻负 高质 探究活动 提高实效
“轻负高质”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奋斗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它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新课改后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列入了系列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学习活动,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余地。然而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真正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呢?
一、做好课前预习,激发探究动机
要实现轻负高质,教师就必须着力研究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及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实现机制。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妙用诗词导入。在探究《盛世文化》时,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篇佳句学生耳熟能详,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更是导入的好素材。
2.幽默的开场白。例如在探究《告别野蛮》中“埃及”部分时,我一上课就让学生看课本插图,问道:“右下角那张图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就回答说:狮身人面像,我说很好。接着又问道:“狮身人面像脸部缺了什么?”他们思考了一下,然后回答:“鼻子”。“那么又有谁知道它的鼻子是怎样不见了?”他们当然不知道,于是我就开始讲了:“是拿破仑,他听说这石像里面有宝藏,就对着它的脸开了一炮,轰掉了鼻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埃及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吧!”
3.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例如探究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可以讲“木马计”的故事。探究《变革与争霸》一课可讲一鸣惊人、卧薪尝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更能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做好课前充分预习,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上探究课前根本不发动学生,不能有效地布置预习任务。他们只是把此课当成一堂普通的新授课,铃声一响,便忙于“落实知识点”,也不去指导学生设计好学案,更不和学生一起拟定探究的子课题。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的观念和素质关系新课程实验的成败。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首先要更新观念,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学中心”和“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上课之前,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有些什么知识值得他去学习、去探索和研究?例如在探究《做文明的小管家》时,我就提前一周把全班分成四组,布置调研任务:
(1)想办法找熟识的长辈交谈,就“节约”与“浪费”问题请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必须采取的步骤,因为他们的看法也可能不尽相同。
(2)尽可能请教有关的专家,特别请他们谈谈有关“节约消费与刺激消费”的见解。
(3)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本地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比如,资源状况、收入水平和差别、习俗和文化生活的特点,思考国情与消费的关系。
(4)收集其他地区的相关资料,以及一些典型的案例,加以比较。
二、夯实教学过程,彰显课堂实效
课堂是“轻负高质”教学最重要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收益大?“过程与方法”是实施“轻负高质”教学的关键环节。称职的教师应当好奉献美味知识大餐的“烹调师”,用“三昧真火”来烹调课堂,调出浓郁的学科味、生活味、生命味,使学生爱上课堂,快乐学习。
1.优化探究问题,提供灵活指导
课堂里要有“人”。这里所说的“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人”不是“物”和“器”,教育不是一种存储行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让学生主导学习、自由学习的目的。以《实话实说话“流行”》为例,我就按学生的兴趣分成小组,一组是支持流行文化派,简称“流派”,另一组则是支持古典作品派,简称“典派”。我给“流派”做了指导,可从三方面探究:
(1)流行文化,如流行音乐为何会流行?
(2)年轻人追逐潮流的原因都有哪些?
(3)你觉得古典作品是不是都很难接受?
同样,我给“典派”也做了指导:
(1)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2)你觉得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经典是不是过时了?
(3)今天的青少年是否只需要流行一时的“快餐文化”,而不需要长期流传的经典作品?如此分工协调,避免了重复和无效劳动,既节约时间,又突出小组探究的效益,从而为打造“轻负高质”创设前提条件。
课堂是有生命的,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用教学相长体现的相互尊重和赏识,让学生在“轻负”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例如在探究“东西部差异与互补”时,我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东西部交流与合作有了一定了解,因而适当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东西部互补”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生活中谈谈对区域合作互补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几项重点工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家庭生活联系密切的煤气、用电入手,设计东西部交流互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的兴趣也激发出来了;学生的差异就不显得那么明显了。
学习的过程如同机械运转,时时存在压力、摩擦力、反向牵引力等各种阻力,一旦这些阻力严重影响动力的正常工作,就难以避免地造成机械运转的迟滞,甚至停顿、倒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倦学厌学就类似于这种状况。而当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通过教学互动中的沟通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与默契,那么就无疑为学习这个运转的机械加注了润滑剂,可以消减阻力、压力等负面作用力,实现减负高效运转。例如探究到《感悟沧桑巨变》这一节中国境内原始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他们回答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图中醒目的大红点一下子找到了答案,纷纷举手回答,学生甲:从图中知道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有四处,他们是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生乙:图中标有长江、黄河。这时教师不妨反问图中许多小红点又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对课本中“我国是世界上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观察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联想,从蓝田人生活想象图和蓝田人遗址这两幅图中,我们又获得了什么新的知识?我提示学生说:元谋人遗址在云南省,而蓝田人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那么同学们回顾一下长江、黄河分别流经那些省区?又有学生讲:元谋人生活在长江流域,蓝田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所学的知识,还说明了什么?又有学生举手说:说明长江、黄河是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的祖先在这两大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接着我继续设问: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提问立即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经师生热烈讨论共同得出结论: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促使以后经济中心和政治重心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从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中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们现代每个公民的责任。然后老师再问:按照上面的分布图,选择离你家乡较近的遗址,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当时的环境和后来的变化,再看看现在的变化,恐怕也会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的渴望。
2.关注时政热点,激活探究教学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社会生活,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应调出课堂的“生活味”。例如把时事新闻引进课堂中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利用时事新闻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与认识,增强历史判断力,可以利用时事新闻延伸历史课堂等等,让新闻成为沟通过去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一道桥梁,同时也使历史课堂教学多一个特色,增一份魅力。例如2008年西藏发生“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西方大力宣传反华言论说中国使用武力镇压西藏人民,歪曲事实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可以用事实加以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时期与吐蕃是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新中国的政策: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9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铁路、加强与西藏的联系使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西方的谣言不攻自破。
“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结合是社会思品命题的永恒主题,探究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教育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促进健康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例如开展以“新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最近,中央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举全国之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喀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然后指导学生“整理分析”:
【昔日新疆】(1)新疆是古代西域一部分,请写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标志性事件?(2)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952年~1978年新疆、浙江经济发展缓慢,请你谈谈主要原因。
【今日新疆】(3)读新疆地图,请列举新疆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生产方式两例。(4)结合图表中的信息分析为什么国家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
拓展延伸【明日新疆】(5)新疆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3分)
【分析】“新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是2010年的热点话题,本题以此为主线命制了一组连锁题,特别是(2)(4)两小题要求从多年来浙江与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新疆地图及文字信息,来探究浙江新疆两地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的理由,在比较、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答案。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才能得出结论,达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的目的。
“轻负高质”教学绝不能是事倍功半那样的吃力不讨好,而必须追求事半功倍。只有教师的“知识与技能”都高学生一筹了,才能站高望远,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展现“点石成金”的绝技,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标。
结语
实现“轻负高质”具体的途径应该是:学校要落实备课制度、加强教研,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教师要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社会各界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校和学生,不单纯以升学率和学习的成绩来评价学校和学生。我们相信只要这些工作真正的不打折扣的执行,减负不再是口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 馮建中. 标题探究历史与社会教学更有效[J]. 教育与教学论坛,2013(28).
[2] 牟象森. 让中学历史探究学习回归生活世界[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 倪燕儿. “联系阅读”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方法[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3).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白水洋镇双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