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冰雪项目冰蹴球的源流与发展
2018-09-04赵环宇鞠文强
赵环宇,鞠文强
(大连民族大学 a.学报编辑部;b.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 大连 116605)
2014年初,冬奥申办新闻宣传部将冰蹴球纳入申办冬奥会宣传计划。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不仅要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绝伦的奥林匹克冬季盛典,更要展现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化,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奥林匹克2020议程》赋予每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增加新竞赛项目的权利,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可设置为正式比赛项目,也可将本国开展较为普及的1至3个非奥运会正式项目列为表演项目,其他国家也可派队参加[1]。2022年北京冬奥会急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冰雪项目向世界传播东方文化。冰蹴球有望作为表演项目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2]。
一、冰蹴球运动的历史传承
民族体育冰雪项目冰蹴球是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重新发掘整理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距今已有三百年多年的历史。
1. 冰蹴球的起源
对于冰蹴球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流传较为广泛且获得普遍认同的是来源于踢盖火游戏。盖火的外型如图1,是古时盖在炉口、碳盆上压火的铁器或铜器,外型为顶端有孔的中凸圆形。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女儿和硕和嘉公主先天手指间有蹼相连,外形似佛手,民间称其为“佛手公主”。相传,“佛手公主”因无法同其他姐妹一同玩嘎拉哈(满语,羊拐[3])而闷闷不乐,乾隆皇帝便命内务府大臣海望遍访民间,寻找一些不用手也可以进行的游戏让公主一同参与。海望经多方寻找,发现在冰上进行的踢盖火游戏不用手,很适合格格,便引入宫内。每到冬日,宫内太监便会陪同格格进行踢盖火游戏。后来格格出嫁到什刹海畔大翔凤胡同,踢盖火便开始广泛流行,直至清朝末年,冬季的什刹海上一直保有踢盖火的游戏项目。
踢盖火雅称踏鞠,清代文人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中有言,“蹋鞠场中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铁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4],描写的就是清朝年间踏鞠的游戏情景。
图1 古代盖火
2. 冰蹴球发展的重要事件
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民俗专家赵书在兼具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蹴球运动的基础上,借鉴古老的冰上体育游戏“蹋鞠”,将竞赛场地改为冰面,竞赛用球改为上球面下平底的铜钹形,后在溥任先生(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的参与下,定名为“冰蹴球”[5]。
冰蹴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意义见表1。
表1 冰蹴球发展重要历史事件及意义[6]
二、冰蹴球发展分支
冰蹴球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形式,本文通过不同的命名方式加以区分,分别为“冰”蹴球和“冰蹴球”:“冰”蹴球的场地与竞赛规则接近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蹴球;“冰蹴球”从观赛角度上更近似于冰壶。
1.“冰”蹴球
“冰”蹴球竞赛场地如图2。除比赛用球由球形变为半球形、竞赛场地材质由地毯变为冰面或仿冰面外,其他竞赛规则与蹴球比赛基本相同。双方运动员用脚底“蹴”球,使球通过脚底向前移动并离开脚,依据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以任一方先达到或超过规定分数而决定胜负。
因蹴球竞赛规则历经多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修改与完善,已自成体系,故“冰”蹴球竞赛规则较为科学严谨,但也相对复杂,不利于快速掌握。且“冰”蹴球对参赛队员的竞技水平有较高要求,普通群众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观众也难以快速读懂比赛,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广有一定的困难。
图2 “冰”蹴球竞赛场地
2.“冰蹴球”
“冰蹴球”比赛形式与冰壶项目更为相似。按照竞赛规则,双方运动员用脚底“蹴”球,在冰上或类似冰面通过脚底向前移动并离开脚,依据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后,最终位置距离中心圆的情况计算得分[6]。由于“冰蹴球”的竞赛规则相对简单,群众参与度高,故本文重点对该种形式进行研究,下文所述冰蹴球皆为该种形式。
(1)竞赛场地。冰蹴球竞赛场地为长12 m、宽2 m的长方形平坦光滑冰面或类冰面,如图3。线宽不超过5 cm,边线及各线段均为场内和各区内的一部分。场地两端各有一个长2 m、宽0.8 m的长方形“击发区”,双方依次将球由击发区蹴出。场地中央半径0.8 m的圆形区域为“得分区”,如图4。每局比赛以双方5球全部蹴出后,对得分区进行统计,各方累积得分即为当局得分,每场比赛10局,以10局总分数判定比赛胜负。
图3 “冰蹴球”竞赛场地[6]
图4 得分区示意图[6]
(2)比赛用球与冰爪。比赛用球为半球形,直径12 cm,塑料材质;有圆柱体金属底座,直径13 cm,高2 cm。共有红、蓝两种颜色,每种颜色5个球。仿冰面所用冰蹴球是在球体底部增加万向轮,万向轮沿半球体的平面圆周边缘向下的投影方向均匀分布[7]。比赛过程中,需要在鞋上加套冰爪以防滑倒,冰蹴球与冰爪如图5。
图5 竞赛用球与冰爪
三、冰蹴球发展建议
加入奥运大家庭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推广力度,扩大影响力,更可以此为桥梁传播中华文化。但要想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还需在至少三个大洲25个以上国家中开展[8]。如何发展才能满足奥委会的硬标准成为关键,对其发展策略提出建议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与学术价值。冰蹴球需从文化价值挖掘、科技产业创新、专业团队建设和传播途径拓展四个方面谋求发展。
1. 文化价值挖掘
(1)冰蹴球是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理论的创新,是对新时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发展理论的探索。
(2)冰蹴球为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品格的研究提供支撑。主要体现在:冰蹴球运动关注动作的优美性;不分年龄不分等级的共娱与参与性;比赛过程中没有任何身体对抗,以和为贵、和谐共处。
(3)冰蹴球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新视角。冰蹴球运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在:场地与球象征天圆地方;两种不同颜色的球攻守相互转换符合阴阳学说[9];技战术中的连蹴、双蹴、回避和借球分别对应着兵家思想中的“一鼓作气”、“一箭双雕”、“苦肉计”和《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走为上”;对手间没有身体接触,一方蹴球时另一方退出场外,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与“仁”。
(4)冰蹴球项目的根本定位为民族体育冰雪项目,中华民族文化是其发展的源泉,要在设备制造与场地建设上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例如,可将得分区与中国道家文化的八卦图相结合,球与场地可用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图腾进行装饰。
2. 科技产业创新
冰蹴球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发掘整理的体育项目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包含更多的科技元素,运动员所穿冰爪虽然可以起到防滑的效果,但在行走过程中不够便利,而且会破坏冰面,可效仿冰壶用鞋进行改进,且目前的仿冰面摩擦系数仍较高,与冰面有较大差距,可考虑运用新型科技材料替换,以更加逼近冰面质感。
3. 专业团队建设
借鉴冰壶发展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成功经验,参照足球、篮球、网球等当前普及度与影响力都较高的体育项目,一项运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包括研发团队、裁判团队、运营团队、推广团队,还有极为重要的高水平、高人气的运动员,明星球员会极大推动体育项目的影响力与推广度。冰蹴球运动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发展成为奥运会表演项目,甚至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都离不开专业化的团队建设。
4. 传播途径拓展
(1)公园广场普及。要充分利用广大群众体育平台作为冰蹴球宣传与推广的主要阵地,在社区、公园、广场等地搭建仿冰面。一方面,冰蹴球运动本身适合中老年体质,动作幅度不大,运动量适宜,而且以团队为单位,参与人数较多;另一方面,公园广场的人流量较大,适合冰蹴球项目的普及与推广。
(2)校园推广。校园对于继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至关重要,要想民族传统体育冰雪项目取得长远的发展,可将冰蹴球项目引进校园,走进课堂。当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包含珍珠球、毽球、蹴球等等。北方高校可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将冰蹴球项目融入蹴球教学计划,春夏秋季学习蹴球,冬季开设冰蹴球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新颖、娱乐性较强的冰蹴球一定会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南方高校利用仿冰面也可将冰蹴球作为体育游戏项目在大学校园中开展。
(3) 赛事的组织与运营。冰蹴球赛事的举办会极大地推动该项目的传播与发展。截至目前,冰蹴球相关赛事的举办集中在北京地区,2018年1月31日,“第三届中国冰蹴球邀请赛”在北京市延庆世界葡萄酒博览园冰场举行,共有来自全国的31支代表队参加,多家媒体对赛事进行了报道,冰蹴球项目的参与人数和推广范围都有一定程度地提升。可将冰蹴球赛事的举办与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长春国际冰雪节等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具有较强号召力的活动相结合,不仅为冰雪节增添新鲜元素,也在更大的平台向国际展示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体育冰雪项目,达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结 语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情况汇报后指出:“在北京举办一场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必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也有利于向世界进一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发展主张”。将冰蹴球推向冬奥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难得历史机遇,不仅促进蹴球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扬和光大。发展冰蹴球项目对“北冰南展西扩”“冰雪体育长廊”“3亿人上冰雪”等计划都是强有力的支撑。
虽然目前发展冰蹴球项目的外部环境极为合适,但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冰壶历经一甲子才从冬奥会表演项目发展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冰蹴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