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分析
2018-09-04郭纬迪
郭纬迪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十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展开调研,了解目前四川各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不仅能够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而且有利于最终实现我国创新性国家的战略目标[2]。基于此,本次调研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调查。初步了解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以及已经开展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建议。
一、大学生“双创”环境
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四川省内各地区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为四川省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性的意见[5]。2014年 11月13日,成都市公布《推进“三次创业”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若干政策》,明确每年将设立不少于5亿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绵阳市搭建绿色通道,广元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孵化平台等,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等。从政策和财政扶持力度上看,四川省大学生的“双创”环境良好,有利大学生创新创业。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及分析
鉴于调查的可操作性和调查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综合考虑[6],我们选择了成都市及其周边的14所高校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见表1)。这14所高校,包括综合型高校(如四川大学),也包括工科、文科、医学研究和艺术方面的学校。本次调研基本涵盖了所有类型的高校,因此调研的目标对象是能够代表四川高校的,调研的样本是具有有效性的。
表1 所在学校
三、大学生“双创”能力调查分析
本次调研实地走访这14所大学,每所大学的问卷数量见表1。本次调研共收回1450份有效调查问卷,每份问卷共设置36个问题。问题包括五个方面,即:调研对象的分析、四川大学生对“双创”认识分析、四川大学生“双创”动机分析、四川大学生对“双创”影响要素认识分析、四川大学生对“双创环境”认识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分析
受访的人群中,大三学生561位,所占比例最高,有效百分比为38.7;其次是大二、大四年级,有效百分比分别为23.2、21.2,大一以及研究生有效百分比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小。调查结果显示:大二、三以及大四是我们本次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报告的主流群体;专业类别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文理科学生,文理科学生在受访的全部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63.8%,居于次要地位的是工科学生,所占有效百分比为16.3,医药、艺术以及其他专业方面的学生相对而言,比例较小,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效百分比仅为2.3;从性别来看,男女性别占比相当,样本性别占比差异不大。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分析
在对“双创”认识上,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没有清晰的认知,认识比较片面,只强调创新,忽视创业,或者只创业,不创新,又或是认识这只是单纯的具体的一份工作而已。有40.5%的人认为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创新创业两者兼而顾之;31.2%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概念认识是“拥有创新的想法”,只强调创新,忽视了创业;有28.3%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的认识层面上。尽管大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够全面,但在调研大学生对“双创”认可程度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看待创新创业问题上持积极认可的态度,有701位学生对此持支持态度,认为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所占有效百分比为48.3,并没有考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会存有什么样的风险类问题。但与此同时,也有33.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风险大,缺乏社会实践,不容易创新创业,当然还有极少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持反对的态度。
(三)大学生“双创动机”分析[7]
图1 专业类别* 是否有创业想法
对大学生创业兴趣的调研中可发现,仅仅只有29.0%的受访者表示有创业的想法,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迷茫中或者没有创业想法,有超过1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敢想。除此,结合专业类别进行分析(见图1),发现不同专业人群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和医药类专业的同学中有创业想法的比例均达到30%以上,而艺术类专业的受访者中仅仅只有14.7%表现出有创业的想法,艺术类专业中处于迷茫状态的也高达52.9%,表明受访学生中艺术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类别的学生创业想法相对较少。
表2 创新创业动力来源频率
大学生创业动机很多,包括对创造利益的追求、改善自身环境的愿望、实现个人理想以及创业成功案例的刺激等,它们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决定力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调研发现(见表2),有33%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利益的追求,并想通过此途径改善自身的环境,说明高校大学生对物质财富的渴望较大,这也是驱动他们进行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27%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受到成功创业者的影响较大,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经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并对他们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占比重较小的是实现个人理想以及政府的鼓励与支持,虽然创业环境和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来源,但是鼓励作用不如前两者大。
(四)大学生对“双创”影响要素认识分析
1.创新创业者的素质维度分析
图2 创新创业所需的哪些素质比较重要
在关于创新创业者素质维度问卷调查(见图2)中,在问题“您认为创新创业所需的哪些素质比较重要”的回答中,“强烈的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响应占比14.1%,居各项之首,表明大家普遍认为创新是创业的重要推动力,是创业成功的有效保证;“出色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公关能力”,“良好的社会关系”,“市场洞察力和机会识别能力”响应次数大致相等,表明市场洞察能力和机会级别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较强的专业知识”,“组织运营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各项目响应次数虽然略低,但是响应次数响应占比均高于10%。以上这些方面,受访者均认为很重要,认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都必不可少,这些能力可以综合概括为: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即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能力。
2.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双创”影响因素调研中发现,普遍大学生认为“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资金短缺”是创业过程中的“头号”阻碍,占比50%以上。除此,“创业方向不明确,没有好的项目”“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不足以及技术缺陷”“家庭反对”这些也被认为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再进一步的调研中,学生们反映创业能力不足、经验不足这些问题,可以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逐一弥补,但是资金问题往往才是创业失败症结所在,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粥”。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的方式获得创业资金,比如合伙拉赞助、利用自己的存款、向父母朋友借钱等等。对创业紧急投入范围的调研,普遍大学生的资金投入并不高,承受范围“2-5万元”和“1万元左右”,这两者占比达50%以上,承受范围“5-10万元”的占比16.2%,10万以上的就更少.综上可知,资金的困扰会成为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而大学生又最不擅长获取有利资金来帮助自己实现创业梦想。
(五)大学生对“双创环境”认识分析
1.校园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都很重视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在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3 对四川省和学校创新创业大赛的了解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见图3),有78.5%的受访大学生对四川省和学校的创新创业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相对来说,了解程度有深有浅;比较了解,并且查阅了相关的一些资料,占比24.1%,而大部分大学生只是停留在认识了解一点的基础上,简单听老师和同学提起过。目前大学生对四川省和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太了解,可能是因为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体宣传力不够,宣传覆盖的大学生群体面比较有限。尽管普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但是学生们对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期望值较高、认可度较高,认为必要以及非常必要的受访者占比达76.1%。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调研中,35.9%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开设选修课,15.4%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开设校任选课,而2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可见人们认为创业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
2.政策环境
关于大学生对创业方面相关政策法规的关注度的问卷调查中,总调查人数为1450人,但缺失达到64人,直接放弃此项调查。在有效的1386份问卷中,虽然有34.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时时留意”相关创业政策法规,但绝大多数对相关政策“不关注,但知道一点”,占据总人数的37.5%,说明很多大学生首先对创新创业兴趣不大,由此导致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忽视。21.8%的大学生会“偶尔关注,比较了解”,极少数表示“一点也不知道”。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高校大学生在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上存在很大不足,甚至还有一些人放弃此项调查,揭示出多数大学生对创业相关政策处于疑惑状态。尽管如此,大多数大学生对四川创业环境还是抱着乐观态度,有32.2%的人认为四川的整体创业环境较好,占调查总数比例最大,而且受访者普遍认为四川“人才资源充足”“市场发育完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人目前四川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够,政府服务不够优质,这一方面是大多数大学生对四川创新创业政策不了解,另一方面则是目前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相对于学校、企业而言,其距离感较强,让大学生产生一种政府漠视的错误认识。
总 结
根据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没有清晰的认知,认识比较片面,没有领会“创新”与“创业”的含义,创业动机也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利益获取上,除此,普遍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技能、经验,创业方向的不明确以及资金缺口,这些也是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应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实施,改革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强化服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高校为学生传授亲身经历与经拓宽实践育人渠道,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8]。同时学校和政府应拉动企业给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供给充足。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付诸实施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