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彭辉纪录片的人文情怀
——以《平衡》为例

2018-09-04温丽瑜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6期
关键词:平衡升华情怀

温丽瑜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1 纪录片的特性与彭辉作品

1.1 纪录片的特性

追溯纪录片的历史本源,要回望电影的发展历程。巴赞提到,电影来源于照相术“物质现实的复原性”,接近“现实”的影像记录形态出现在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这些原始的电影就带有纪录片的性质。美国人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是开始纪录电影的雏形,英国人格里尔逊正式把“纪录片”一词进行理论性表述“对现实素材做有创意的处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于2013年明确了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原则,从社会和自然中获取素材,表现作者对事物认知的非虚构活动影像。”从纪录片定义看来,纪录片的首要特征就是“真实”和“不虚构”。然而,纪录片要做到情感共鸣,“真实”仅仅是前提。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纪录片叙事与人物关系所呈现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需要对创作者的艺术再现手法进行分析与挖掘,创作者的人文情怀是人文精神的主观艺术呈现。

1.2 彭辉的作品介绍

彭辉,国家一级导演,他的作品主要以人文类纪录片为主,《平衡》《空山》《背篓上的电影院》等作品都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以独特的视觉真实呈现典型的人物性格是彭辉导演一贯的风格。其中,《平衡》纪录片,是彭辉率领摄制组冒着生命危险,用了三年的时间在“生命禁区”可可西里拍摄打击武装盗猎分子的英勇事迹,真实地记录可可西里保护自然环境与珍稀动物藏羚羊的真实画面。影片于2002年2月出现在大众荧幕,得到观众的强烈反响与媒体的特别关注,并在国内外屡获奖项。因此,本文以彭辉的《平衡》人文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精神进行深究和探讨,呈现彭辉导演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在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意义。

2 《平衡》影像艺术的人文传达

2.1 主题与人物的人文结合

在人文纪录片里,“人”人类与“文”文化文明的结合是纪录片的核心内容。《平衡》纪录片成功塑造了人物典型特征,导演选取善于言辞表达的人物扎巴多杰,带有浓厚的藏区高原情怀的人格,同时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经验,各种因素自然形成让人敬仰的人性尊严与高尚人文情操。扎巴多杰崇尚英雄主义“我以前认为打猎能手,就是英雄……”“人民群众才是英雄,我不是……”。影像的艺术魅力在于直观的情感传达,而人文精神正是这种情感传达的重要标志。图1为《平衡》纪录片中的镜头。

图1 扎巴多杰工作出色,是群众家里的座上客

2.2 声画的人文风格

纪录片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叙事在以视觉形象为主体的前提下,背景音乐与同期声的完美配合,极大发挥了听觉感染力,为纪录片的人文情怀奠定感情基础。

《平衡》的背景音乐有三处:开端的低沉配乐,中段破旧车辆卡带传出的高原歌曲,影片结束延用开篇低沉的配乐。高原独特的歌曲、险峻的高原环境与气候、巡逻车挡风玻璃的子弹孔,呈现自然环境与民族特色,让观者体会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影片还贯穿一个细节——国旗飘扬画面(见图2),导演放大了国旗因大风撞击旗杆的声音,象征着人文的国土尊严,让观者怀揣的民族自豪感以国旗警钟式的方式敲响,是画面与声音的人文风格的高度结合。

图2 影片国旗镜头

3 《平衡》人文情怀的升华

3.1 社会责任感的升华

可可西里环境保护站第一任书记牺牲前还保持着搏斗姿势。扎巴多杰接手后面对着各种困难与难言之隐,要克服环境对身体的伤害与体制内关系对心理的伤害两重阻碍力后,坚持做下来的事情“为社会,为人类做点事情,我认为是值得的”。人文情怀的意义在于赋予人历史责任感与社会归属感,《平衡》纪录片人物首要特征就是浓厚的社会责任感。

“索书记牺牲以后,我毛遂自荐……当时我的职务是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从政治上讲我是降了一级,可以这么说。”影片扎巴多杰摒弃自己优厚并舒适的工作环境,投身环境恶劣及资金缺乏的环保事业工作,是社会责任感的情感升华。

3.2 对生命感慨的升华

《平衡》纪录片深刻的感受是生命的重量,全片用死亡的寓意传达生命的感慨:第一任环保书记与盗猎分子搏斗牺牲——藏羚羊一直被盗猎分子残杀——主要人物扎巴多杰被枪射杀牺牲,以死亡为契机显示生命的重量。然而,这种死亡的意义象征并不是恐惧,而是愤怒,寓意环保事业的艰辛,盗猎分子的残忍,生命的结束以及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传达的情感引起观者共鸣。

“我们当时进入盗猎现场,满地的藏羚羊尸体……周围都是刚生下来的小羊羔……盗猎分子把母羊的肚子划开以后,小羊羔就从肚子里露出来……盗猎分子已经把母羚羊的皮拔掉以后,小羊羔还去找奶吃……”扎巴多杰的一个访谈片段中,小羊羔寻找已剥皮母亲的奶喝,扎巴多杰对幼小生命的怜悯,当场把盗猎分子的腿打断,人文情怀的表现在对人的生命,同时关注着人对生命态度的情感中升华。

3.3 底层的关注力量

人文关怀包括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对边缘人物的细致刻画。《平衡》反映贫困县的环保事业,在温饱紧张的情况下,注重精神需求的困难,对贫穷的关注,反映困难下的高贵心灵。人文情怀的升华是底层力量的关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作为一个贫困县可以说是了不得……”影片主要人物扎巴多杰位于治多县贫困县,这个县连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来,却颁布了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及矿产资源的政策。对底层的关注,是对一种物质贫困精神富裕的歌颂。

3.4 命运的不堪

《平衡》结束画面是在美丽的可可西里高原上,已经牺牲的扎巴多杰的回忆语录(见图3),“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扎巴多杰自然的愤慨声线显示其美丽的心灵,如美丽的草原一样。《平衡》不仅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比较成功,对人物命运的情感渲染也达到了顶峰。人文情怀的升华,也是对命运无奈的感慨。

图3 扎巴多杰访谈的镜头

4 结语

《平衡》纪录片的生命厚重感通过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获得情感升华。在影片中,生命的重量来自珍稀动物和主要人物。生命的丧失本该带有悲伤,而《平衡》影片传达出来的不仅是悲伤,而是在关注人类命运的同时更多注重弱势群体与边缘人物的精神状态。事实上,在真实的前提下,人文纪录片导演的人文情怀是加深一部作品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而纪录片各种主题的呈现,最终体现的都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坚持理想信念和歌颂伟大生命,以实现社会价值与人文情怀的终极意义。

猜你喜欢

平衡升华情怀
贪吃蛇升华记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五老”情怀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