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2018-09-04张婕
张婕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为快速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增长, 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容易恶化, 严重时可引起高危病症, 如体循环栓塞、缺血性卒中等,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类型, 具有死亡率高、发病率高的特点[1]。本文探讨分析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应用价值,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78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诊断标准;②年龄40~80岁, 性别不限;③对本次选用药物无禁忌证;④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 签署有知情同意书;⑤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研究患者;②年龄>80岁, 或者年龄<40岁患者;③严重高血压、肝肺肾功能障碍患者;④药物过敏、禁忌证患者;⑤免疫系统缺陷患者;⑥血液病患者;⑦出血性疾病患者;⑧血小板严重减少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8例,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0.1±5.68)岁。治疗组男22例, 女17例,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61.4±6.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 华法林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2123)口服, 1片/次, 1次/d。治疗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 利伐沙班(Bayer Pharma AG, 国药准字H20140132)口服, 1片/次, 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统计不良事件, 如缺血性卒中、出血、体循环栓塞。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经检查, 血糖、肝功能及肾功能等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经检查, 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及身体指标并无明显改善, 甚至有加重的倾向[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事件 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疾病, 其发病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家族史等因素有关, 同时, 全身浸润性疾病、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也可能诱发疾病。临床上患者以心慌、胸闷、心悸等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者可伴有心绞痛、头晕、晕厥等表现[3]。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快而无序的搏动,与心室无关, 现在一般认为其是由多重交错的波状折返型电活动所致, 一般情况下, 此种不稳定电活动可使心房颤动达到350次/min以上。临床将其分为3类, 即突发性、持续性、永久性 (也称慢性 )[4-7]。
近些年,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发病率逐年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此,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 华法林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 虽可缓解病情, 但总体疗效欠理想。利伐沙班属于Xa因子抑制剂, 可选择性阻断Xa因子的活性位点, 无需辅因子(如抗凝血酶Ⅲ)便可发挥活性, 经由内源性及外源性途径活化X因子, 转变为Xa因子(FXa), 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8-10]。
本研究中, 对照组予以华法林治疗, 治疗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 对游离及结合的Xa因子直接产生作用,阻断生成凝血酶, 抑制血栓形成, 预防血栓, 减少不良事件。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不仅疗效显著, 而且可减少不良事件,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