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及传承
2018-09-04李荣芝
李荣芝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尤其如何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的遗产,让其焕发生机,是人们首要思考的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深厚的文化遗存的积淀,其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全球化背景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了现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现代社会人们积极认同主流文化,而逐渐忘却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陷入危机,其前景令人堪忧,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的优秀体育文化,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的环境中与时俱进并发展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困境分析,通过对少数民族属地的实地考察,结合专家访谈、个案调研等,逻辑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源于英文的“Cultural Identity”,它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涵义,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简单讲就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1]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它所指向与回答的是“我们是谁?”,表现为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其涵义随着人的文化群体的形成、整合及人类文化的交融而扩大,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它也是一个与人类文化发展相伴随的动态,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2]。
“文化与认同常常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3]文化与民族的关系是血与肉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民族凝聚了文化内涵,文化体现了民族特色。因此,“民族的发展只有凭借文化认同,才能主动地、自觉地且有选择性地与其他文化交流,而维持自己主体性的地位。”[4]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形成文化的认同,是因为人类是以群体为单位而生存的。
传统社会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血缘、族属及起缘的天然关系促发了认同的萌芽;2)人们根据这种认同产生了可以归属认同,这种归属认同随着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新的民族认同,从而构成文化认同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层次,并在婚姻缔结、族群发展方面等形成庞大而复杂的文化认同体系;3)代际传承延续了这种文化认同体系。这个文化认同体系认同是多方面的,有对民族、家庭、婚姻的认同,也有对风尚、道德等等的认同[5]。
梁启超先生提出“国性论”就是一国立国的根本,一种异于他国的特性,他认为现代社会不但要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统,更要在传统认同日趋瓦解的情况下,为现代中国找到一个立国之基,找到她“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民族特性,建立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在世界建构中国的根本性和独特性。
章太炎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他提倡国粹,或“用国粹激动种性”,认为国粹就是历史,而历史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它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人们通过历史来认识和获得自己的民族意识和认同感。而一个国家的认同首先应体现在文化认同上,提倡国粹的根本目的,也是要解决中国人在现代的认同问题。
现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明态度。这种文化认同和文明态度是要去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史,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世界唯一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理应在现代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特殊作用,也理应成为我国现代文化认同的重要核心部分”[6]。著名华人学者杜维明先生曾说:“我觉得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课题已经提上议程,不只是学术界的课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面临的大挑战、大课题,这也是自我反思不可回避的大事。”[7]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成为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各民族体育活动各具特色,引人入胜,不但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且具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性,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展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鲜明生动地反映出本民族的社会和历史面貌,同时也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通过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区分出其运动特性,从其竞技内容我们能感受到远古的生活气息。下一代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这种特定的仪式表演,从而认识和了解到本地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进而产生体育文化上的共鸣和认同。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成分,之所以长盛不衰、源远流长,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得到民族大众的认同。
在“全球化”时代之前,传统中国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只有到了现代社会“全球化”阶段,中西文化激烈大碰撞,开始于鸦片战争,传统的文化认同很快动摇,认同危机初见端倪,很快人们发现欧化和中体西用都不能解决认同问题,传统日趋瓦解,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和价值”被提上重要日程。随着全球化思潮的推进,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成了现今的主题。现今在我国民族体育活动中,其仪式崇拜部分被简化或省略,而主要以纯粹的体育娱乐活动为主,这可以说成是民族传统与现代观念的接轨、进步,然而同时也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消解,民族传统体育正逐渐脱离其产生的“母体”[8]。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和不断深入,少数民族的观念逐步发生改变,包括人们的娱乐方式、通讯工具也发生了悄然变化。民族地区的人们开始追求时尚和现代,出现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轻视的态度,甚至对本民族传统不屑一顾,弃之一旁。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失去了发展的土壤,某些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人数大大减少,不再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民族传统体育缺乏有效的传承载体。
由于很多民族体育多由本民族前辈的口头和亲授为途径,现代生活的改变,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走出世世代代生活的区域,务工和经商成为新的谋生手段,人口流动带来多元文化的碰撞,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人口迁移的大流动,造成传承途径隔断;由于教育程度的限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在价值也缺乏基本认识,少数民族体育意识淡薄;现代旅游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合理开放,造成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破坏。许多学校现代体育的介入以及对现代体育的参与,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参与群体缺失,更加使传统体育失去了生存空间和继承的渠道,进而导致人们对现代体育认同而漠视传统体育。
“在当今现代化的全球浪潮中,整个世界体育整体呈现出一个西方体育笼罩的时代,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体育,己经在广泛的领域被置于脑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在少数人群(区域性少数民族、弱势群体(老年人中)开展外,很难登上大雅之堂。”[9]
与世界万物一样,文化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但综观历史,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从头开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多重的、交叉的,也是分层次的,因而其认同危机发生也会有层次上的不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世界文化趋向普同,加深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危机,冲击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民族性;民族特色文化逐渐衰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不到重视和开发,大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正在加速的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且日益成为文化标本,失去了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我国重塑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历史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6年9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出席《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部整体出版座谈会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0]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它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11]。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和生命力,也就难以自立自强。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它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12]。
因此,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意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健身、娱乐、竞技等多种社会功能,它是培养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对于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同时它也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进行文化教育的生动的大课堂,能传承文化、增进团结和凝聚力[1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它曾经使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又在世世代代的继承与传播中成为象征这个民族独特智慧与品质的结晶。如何从那些被保存的历史见证中解读文化意蕴,着眼全局,立足实际,挖掘文化内涵,解释文化的独特价值,从战略层面解决文化生态的核心问题,将文化从其载体中激活,只有通过传承活动才能实现。传承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过培养解读文化的人的活动进行传承,自觉、倾心地保护文化遗产,进一步发展文化,使文化由过去走向现实,对文化传统自觉地传承和创新,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变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与时代相适应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
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科技、通讯等的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处理好全球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和谐,即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的关系,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过程中,继承传统的优良体育文化,并结合现代竞技体育特点,真正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被推上了新的高度,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体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下,我们必须真正担当起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全面提高体育素养,这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保存和继承的根本保障。
3 “五位一体”模式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构建
在现代文明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具有系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功能;但是,民族教育虽然以学校教育为主,而要让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群体行为,融入于本民族每个人民的血液里、灵魂里,让它变成一种习惯,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把民族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才能真正地让民族文化的传承从理论到实践上得以完善,三者缺一不可[14]。
本文经过专家建议,综合各方因素,科学、逻辑地提出“五位一体”模式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构建。所谓“五位一体”指的是该系统构建由许多环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构系统,是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现实及实际,按照长远目标,围绕发展理念,着重从政府层面、家庭和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及相应赛事5个方面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
3.1 政府的核心保障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之一,是支撑国家精神文明与非物质文化建设的关键,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角度,政府应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特殊性承担起特殊的责任。政府承担规划和设定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目标与内容的责任,履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责任、监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责任、考核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情况的责任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追究和承担责任,要积极收纳和吸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反馈信息。围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特殊性而展开富有特殊意义的政府责任,是在一个富有逻辑性和程序性的闭合循环轨道中执行并较为圆满完成的,是为维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差异性而构建完善、有力的保障体系。
具体来讲就是政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民族文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通过各种正当的渠道融资,并用政策与条例的方式规定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专项资金,保障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款和民族传统体育补助款,但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民族学校体育的办学条件等硬件环境,没有多余的资金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和精髓——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要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的文化,就需要拥有相应的活动场地、器材设备、师资力量等,这些都必须要用资金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政府必须要在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资金中明文规定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文化的专用资金,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筹集社会资金,来支持这项公益事业的发展,唤醒社会共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通过教育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项目应予适当倾斜,加强宣传;另外,政府要加强自身及其本地人民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建设。在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除了物质需要外,更高的是精神需求,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各大媒体要大力宣传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向社会各界和外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呼吁保护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出版和发行民族文化的出版物,逐步开发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等民族文化传播途径,加强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没有物质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是没有条件传承民族文化的;没有精神支持,就不能使民族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传承达成共识,就不能更全面地推动少数民族人民自觉、自发地在教育中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通过政府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责任,既保障物质基础的储备,也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持,“两手齐抓”,让二者和谐的配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健康发展。
3.2 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补充 家庭是教育的摇篮,是民族群众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更能挖掘孩子的潜能。学校教育只能从整体出发,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但时间与精力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但家庭教育中只须面对一两个子女,这更能因才施教,发掘个体兴趣,加以引导创造成才条件。家庭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具有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等特点,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具有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1)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移植给年轻一代民族成员的行为习惯里,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2)注重体育文化修养提高,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广泛交流,不断提高对本民族体育的认识,通过有意识的教授亦或是无意识的浸染,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方式、文化精神过继给年轻一代的民族成员,并通过反复地重复,将其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3)培养责任感,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除本民族外的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尊重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会体育文化价值观。通过在节日庆典、婚丧仪式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担当主要角色,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参与,不但对民族体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而且使民族体育的传承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改革开发的今天,不少民族地区都开展了民俗旅游活动,通过经济效益的开发来保证民族文化的长足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节日祭祀的主要角色,将随其发展而发展”[15]。
3.3 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关键 在现代文明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之一。然而,就目前的传承形式而言,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出发,进行群体性教育,而相应的学校体育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内容匮乏,导致大批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不到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而现代体育不一定适合少数民族学校和学生,导致民族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校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传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
教育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良好的认同态度,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当前的文化认同状况,将有利于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建议。教师需要重视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密切师生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充分唤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形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兴趣、价值等个性倾向,最终形成稳定的认同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心理特征。
可考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相应课程,建立相应完善、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体育所需器材和场地,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有教材、有专业人员、有教学目的和计划,从而具有了较为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传承模式和依据。
可采取灵活的班级或其他形式的集体授课形式,选择能代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核心的内容作为教学的技术主干,同时以此建立不同技术分支,形成一个有机的技术教学体系。选用的教学技术内容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而且历史悠久,至今为民族群众所喜欢,还要便于开展,具备推广价值。
3.4 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巩固与加强
3.4.1 民族传统体育协会 我国的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已于1992年成立,它是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专业性的群众团体,是政府开展民族工作和体育工作的助手。具体工作可组织全国性或地域性的少数民族体育比赛,举办项目培训、支持地方的民族体育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在少数民族中普及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注意选拔培养优秀少年运动员,向本省和国家输送人才;促进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支持各地市县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和民族体育社、武术社的工作等,促进少数民族健身运动发展,开展民族体育调研和研讨活动,为政府提供信息和建议,开展民族体育的宣传、咨询和国内外交流等。
通过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可有效地联系、团结民族体育工作者和热心支持民族体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协助政府开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体育事业发展。
3.4.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可考虑首先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民族体育基地,等其完善发展,再逐步推广到全国。民族体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竞技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带动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在体育效果、训练方法、取胜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建立民族体育基地,培训一大批专业素质较高的竞技项目教练员,通过他们对广大队员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熟悉和掌握竞赛规则,熟悉和掌握技术要领,并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参加比赛,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相互的学习交流,提高实战的竞技水平;民族体育基地的建立有助于不断促进民族体育的社会化,在民族地区的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民族体育代代相传、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重要原因;通过民族体育基地的建设,增强各级民族、体育、教育部门做好民族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认真抓好民族体育工作落实的主动性,可引起各级政府对民族体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形成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民族、体育、教育部门各负其责,有关业务科室直接负责,各基地点具体抓好落实的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改变过去民族体育工作“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被动状况。
3.5 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进一步延伸 中国在10多年前颁布的《体育法》第六条中明确规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这使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立法保障。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国家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30年后,即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53年11月8日-2011年9月10日已经举行了9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58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项目设置由起初的表演项目多、竞赛项目少,逐步发展到竞赛项目与表演项目并重,竞技水平、参赛人数、观赏水平、组织水平等都有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由于国家的支持和各省市区的共同努力,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对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生活、生产劳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密切相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2011年9月第9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鏖战”贵阳,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等34个代表团的6 000余名运动员在本届民族运动会为期9天的赛事中参加了16个大项、132个小项的竞技比赛和188个项目的表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此次也派出观摩团参加本届运动会。参赛运动员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多姿风采,各地选送的节目几乎个个是精品:竞技类充分表现民俗风情、综合类高度概括歌舞精髓、健身操类激情展示民族风采、技巧类与高难度杂技难分伯仲,无一不是令人击节赞叹、荡气回肠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4类节目深刻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从现场如潮水般的掌声和赞叹声中,我们能体会到这些节目的稀缺和惊艳,更能切身感受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无法言喻的魅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而这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无疑可在其中担当关键角色,进而向下渗透,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之河绵延不绝、奔涌不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要素包括5个主要要素,关系比较复杂,在“五位一体模式”中,围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特殊性而展开的富有特殊意义的政府责任,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有力的保障体系核心;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及教学的群体性,是这一传承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而家庭与社会是这一系统不可忽视的调整和补充;协会和基地起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以全国及地方民族体育运动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教育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这一系统。
图1 我国传统体育传承系统构建模式示意
4 “变与不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深深地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20世纪末几乎到了被西方体育“殖民”的境地,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虽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它仍有充分的存活理由。随着社会发展,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弊端逐渐显现,人们发现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并不是世界体育发展的理想模式。
几千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断渗透进新的历史内容,形式不断创新,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及基本精神实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风俗、生活方式等,并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共同的价值观转化为内在信念和价值观念,使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在某些层次上有所超越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们神州大地的精神财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大举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具备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为了其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发展中坚持变与不变的统一,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促进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5 结 语
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竞技运动,成了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其“全球化”取向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陷入危机,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和作用,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唤起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集体认同,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真正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