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匠精神”做期刊的专题策划

2018-09-03秦明瑛

新闻前哨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摘要]“工匠精神”不局限于从事制造业的工匠师傅们,期刊编辑也需要“工匠精神”。作者从2017年《中国地市报人》实施的5期专题策划分析出发,对新闻期刊的专题策划得出以下观点:选题要热门,话题要“热”内容要“新”;定位要精准,切入点要小;稿件要立体,关注微观也兼顾宏观,局部与整体呼应;观点有支撑,丰富的材料和调查数据以及运用统计学分析的过程是观点的支撑。

[关键词]新闻期刊 专题策划 “工匠精神”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并着力培育“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似乎较多指的是对从事制造业的要求。特指工匠们对自己产品那种不断雕琢、不断完善并享受着产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过程。期刊编辑也需要这种“工匠精神”,在平面媒体市场萎缩、被新媒体大举夺取受众的当下,期刊更需要追求卓越,“匠心”付出,才能挽回和留住部分读者。期刊要有更多人关注,拥有更多读者,关键看选题策划和内容深度。

一、选题要热门

新闻期刊被称为“导向的导向”,不能炒现饭,不能“就菜下饭”。话题贵在“热”,内容贵在“新”,选题要对准当前焦点、热点。新闻期刊主要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从业者,他们的关注就是新闻期刊的关注,必须反映当前新闻热点,要讲时效,抓住热点进行专题策划十分重要。

杂志是靠深度立足的。深度要靠内容,自由来稿总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一盘散沙”捏合不起来,主打内容要靠编辑部及编辑的策划,在专题策划的主导下约稿或引导投稿,在当前热点中寻找契合点、选择主题,热点冷思考,大题大作,小题大做。

第26届中国新闻奖在2016年底揭晓,全国一等奖仅48件,全国地市报300多家(不包括旗下子报)总共斩获2件。2017年第l期《中国地市报人》策划了“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约请全国地市报中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衡阳日报社林新华、金华日报社何百林等撰文,并配照片、简介加编者按突出发表,作者讲述获奖背后的故事,分享成功的经验。

2017年上半年,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江西井冈山市、河南兰考县等地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一个是革命老区、一个是焦裕禄当年工作过的地方,由于两地的特殊性,两地正式宣布脱贫成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自2015年11月中央宣布在全国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到2017年上半年已经一年多了,“精准扶贫”不仅成为全国地市级党报重要的报道内容,而且数万名地市级新闻工作者也加入了扶贫驻村的行列,正是抓住井冈山市、兰考县等地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的当下,第6期策划了“精准扶贫报道”效果分析专题。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不仅是我国的热点,也是全球瞩目的大事,对这样的重大主题,深居一隅的地市报怎样做报道效果更好?于是在第12期推出了“地市报十九大报道”专题。

二、定位要精准

期刊定位很关键,一是内容定位精准,二是读者对象精准。

内容上的定位在于话题的选择。选择什么问题探讨呢?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之前传统媒体的生态。地市级党报作为我国三级党报的一个层级,处于最基层,一方面要继续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一方面还要自求生存图發展。在这种困境中特别需要理性思考,多传递正能量,提振地市报媒体人的精气神。地市报精准扶贫报道、地市报全民阅读报道、地市报对十九大的报道等,都是媒体一直在做或正在做的并且是当时最为重头的报道内容,而从地市报攻创中国新闻奖谈精品的培育、地市报媒体人阅读的重要等,更是事关媒体内容创新、品牌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工程,与媒体的融合创新、转型发展联系也十分紧密。

期刊的市场定位就是考虑内容给什么人看的问题,读者群锁住哪部分人。《中国地市报人》2017年专题策划,紧紧扣住“地市级媒体”和“地市级媒体人”为目标读者群策划专题,讲地市报自己的故事。第1期“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介绍的是获201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地市报媒体两个作者,引起关注的是全国地市报数十万新闻从业人员。6期“精准扶贫报道”介绍的是《井冈山报》《滨州日报》《江门日报》《随州日报》等来自于11个省市区13家媒体精准扶贫报道的经验,关联着全国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媒体。第8期“全民阅读报道”推介的《洛阳日报》《镇江日报》《西双版纳报》《伊犁日报》等8个省市区9家媒体全民阅读报道的做法。同样,第12期“地市报十九大报道”专题中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石家庄日报社、团结报社等来自8省市区的10篇各具特色关于十九大报道的文章,更是2017年下半年所有媒体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且十九大的深入学习贯彻宣传是长期的任务。

三、稿件要立体

所谓专题策划,是成组成规模的稿件推出来,要做到既给人各个不同侧面的展示,还要有整体的轮廓和立体的感觉,稿件不能在一个平面上,否则就会觉得肤浅,没有深度。

《中国地市报人》2017年的5期专题策划稿件呈现的立体感是比较明显的。1期的“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虽然刊登的篇数不多,但把获得201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全国地市报作者都囊括其中,通过获奖作者的文字叙述,对获奖作品文字评论《漠视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沦》和系列报道《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获奖的心路历程讲的很透彻.对地市级媒体的精品创作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加之后几期陆续刊发的获得同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地市报作者的文章,形成了全国地市报攻创精品的一个立体印象。整个形成了互相映照的关系。第6期“精准扶贫报道”专题刊登了13家报社关于精准扶贫报道前阶段的总结分析,这些报社大多处于我国欠发达地区有的甚至处于深度贫困地区,作者大部分为报社驻村的第一书记,文章事实鲜活,可信度高。内容上有讲精准扶贫报道做法的,有写报道效果的,有讲报道中需要辩证思维的;题材上有驻村记者日记,有第一书记执笔的通讯,还有对精准扶贫报道的评述。整个形成了互相补充的关系。8期的“全民阅读报道”选择了9个点,内容涉及9家媒体近几年全民阅读报道的方法、效果回顾和反思等不同侧面,编辑部的综述梳理了地市级媒体在引导全民阅读新闻宣传中的成与败、得与失。整个专题稿件有比较有映照有综合。10期的“地市级媒体人阅读报告”专题有11个媒体人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作者有的是媒体领导、有的是部室主任、有的是一线记者编辑,有的是媒体的图书管理人员,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分享自己坚持阅读的体会与经验,探讨阅读方法等,编辑部调查后对地市级媒体工作者的阅读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观察。整个专题稿件有比较有争鸣还有互相补充和综合。12期“地市报十九大报道”介绍了9家媒体对十九大报道的概况,这些媒体都有各自的地域特点,或带有“红色基因”,或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精准扶贫”等观点首提地,一篇文章一个角度,内容更是百花齐放,编辑部综述文章对全国地市报关于十九大报道的特点作了分析。指出了不足。整个稿件形成互相补充互相映照的关系。由于注意了专题稿件的规模化、系列化,点面结合,纵横对比,从各自“讲故事”到理性分析,关注微观也兼顾宏观,呈现给读者更加立体、丰富的内容。

四、观点有支撑

期刊除了要有一定信息量,重要的是出观点。没有立场和观点的刊物是谈不上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的。编辑做一个专题不是想到啥做啥,也不是“就汤下面”,而要未雨绸缪,基于自身平时的观察与研究,提出的观点来自于研究,实证研究很重要。那些材料、数据以及运用统计学分析的过程才是观点的支撑。

第6期“精准扶贫报道”作为压轴的综述得出对全国地市报报道“精准扶贫”的整体评价。除了11个省市区13家报社提供的情况外,更重要的是编辑对58家媒体进行的问卷调查。同理,第8期“全民阅读报道”在约请9家媒体撰稿的基础上,还对22个省市区47家媒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才形成了以下觀点:地市报在前期的全民阅读报道基本是成功的,但改进和创新的空间依然还很大,做好媒体的阅读内容,需要融合思维、全媒体视野,也需要提高副刊及文化类专栏的质量和品位,突破报道方法和手段,并培育党报的读者群并加强低龄和“银发族”人群阅读内容的策划。第10期的“地市报媒体人阅读报告”专题,约请9个省市区的11家新闻单位的作者撰稿,对62名地市级媒体从业者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后才得出对全国地市级媒体人阅读状况的客观评估。第12期的““地市报十九大报道”约了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石家庄日报社、湖州日报社等11家媒体撰稿之外,又调查全国近50家地市报社及传媒集团后,才得出全国地市报关于党的十九大报道特点的综合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期刊受到互联网强烈冲击大批读者丢失的当下,新闻期刊要挽回和留住部分读者,搞好专题策划是一个重要路径,专题策划需要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选题要热门,话题要“热”内容要“新”;定位要精准,内容上选择要主题重大,读者对象上既要考虑锁住特定人群即“小众化”,又要尽量在这个人群中吸引足够多的人关注与参与即“大众化”;稿件要立体,注意稿件的规模化与系列化,点面结合,纵横对比;观点有支撑,期刊要有观点有态度,但也要有信息量,以丰富的材料和调查数据作观点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黄旦、王晨瑶:《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学》,《新闻记者》,2016年第7期

[2]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的新境界及其实现路径》,《新华文摘》,2016年第23期

[3]秦明瑛:《地市级媒体从业者阅读状况调查与探讨》,《新闻战线》,2017年第6期(下)

(《中国地市报人》编辑部)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