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

2018-09-03卢新惠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隔代教育

卢新惠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带来诸多问题。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大部分父母将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很难进行正常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基本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隐藏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意在引起重视,使问题得以解决。

关键词:消极教育 隔代教育 亲子之爱 家庭氛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2亿多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达2019.24万人。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亲子长期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年轻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大都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成为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基本生活、日常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埋藏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略陈己见。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是不可互相取代的。国外有专家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甚至更久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父母甚至连春节都不能与孩子团聚。又如,一些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注重“物质投资”,忽视“精神投资”,认为只要给了钱,就算履行了哺养和教育的义务。还有一些在外打工的家长,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就多提供物质资源,却忽略了给孩子爱、关心和呵护。抚养孩子的老年人因为是隔代抚养而溺爱孩子,一味地宠孩子,只知道让孩子穿好点,吃好点,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为了让孩子更亲近自己,就毫无原则的顺从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以丰富的物质享受。有些父母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事实上,“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而这是无法用物质弥补的。一方面,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从精神上缺乏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务工人员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相去甚远,这些人在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就更为消极。

(二)家庭教育模式不理想

一个健康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则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根据我们的了解,外出务工人员有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模式。

1.一方外出打工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农村,深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最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愿或不能请教家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2.“隔代教育模式”。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是指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代管。由于教育者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因为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溺爱心理很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非常不利于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在“隔代教育模式”中。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因为留守儿童处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经常和爷爷、奶奶等老年人或亲戚朋友家里,人员混杂,结构复杂,甚至没有固定能代替父母的人来教育孩子,所以也就没人去研究怎样教育孩子,很难形成一致的教育规则和固定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只停留在嘴上,重言教,轻身教,所以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不会理想。

(三)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的是基础性作用,而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長发展则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可以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很多地方的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学校,优秀、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同时,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农村收入水平,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

农村经济收入水平的发展是制约留守儿童教育的根本原因,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外出务工就是因为想通过打工来改善家庭生活,改善孩子的上学和生活条件。然而,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这些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原因而被忽视。所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是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应该保证三农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回到家乡与子女共同生活,消除留守现象,才是民生之本。

(二)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了转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必须提高家长的父母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養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1.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只有让孩子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稳定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2.父母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父母应该采用多种沟通方式,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上。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更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三)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留守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再者,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更细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建立完善的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的机制,经常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使父母懂得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打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安排方面,应设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教育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培育留守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使其在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或者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

怎样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以便让他们随时随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关爱?伟大的教育家宋庆龄曾言之:“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因此,需要家校合作,优选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转变狭隘观念,殷实子女之爱;完善社会机构、完备各项政策。只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就能真正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晓角)

猜你喜欢

隔代教育
浅谈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影响
浅谈隔代教育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差异分析与融合研究
隔代教育对幼儿性格养成的利与弊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的矛盾与解决办法
论隔代教育的“融”与“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