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03高琳
高琳
【摘 要】本文论述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建立基于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完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116-03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岗位工作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管理类人才。经过对用人单位、教育专家、往届毕业生和同类院校等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社会及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其次,在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切合职业实际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业务工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的能力、对职业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企业不但重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并越来越重视“一专多能”的人才。人才的职业素养、性格特征以及综合能力备受重视,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运用管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改善管理状态的管理诊断和改善能力更是关注的焦点。目前,能从事一线管理工作或技术性管理岗位工作,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技术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然而,每年都有不少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因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而出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窘境,而另一方面企业又苦于难寻适用的管理人才,人才供求错位矛盾日益突出。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脱胎于母体大学的一类高校群体,有着它独特的办学资源和学科优势,肩负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开办了工商管理专业的独立学院为应对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探索并构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从现状看,人才培養模式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目前,由于部分独立学院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生源特点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不足,加上受母体大学在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界定趋于同质化,甚至与一本院校或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区别,缺乏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专业技术、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虽有应用型理念之名,却缺应用型培养之实。这些都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从而缺乏就业竞争优势。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跟不上市场变化及用人单位岗位职业标准变化的步伐。课程结构欠合理,专业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不够且与工商管理一线岗位实践脱节,理论课程之间内容重叠较多,这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时、影响了培养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不足,这样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明显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从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看,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设置了与政治、身体、职业、专业素质及人文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较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却轻视结合行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实践活动有待丰富。
(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由于受各种环境条件及办学资源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还较多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忽视对学生自我思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时尽管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策划以及到企业去进行实习等方式开展教学,但或者因为不够重视,或者因为教师的指导能力有限,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没能真正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流于形式。而在教学手段方面往往还停留在简单地采用PPT、投影仪代替手写板书,对适用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技术缺乏积极的探索和广泛的运用,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理论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却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重的考核,这必定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考试时则靠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甚至投机取巧被动应试。而实习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普遍只是根据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及总结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缺乏与实习实训教学目的相结合的具体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这会降低学生对实习实训的参与热情,应付了事,使实习实训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完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形势,结合转型期经济社会各方面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特点,结合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明确培养主要从事一线岗位工作的技术或专业性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构建以市场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准确,适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成长的载体。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依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充分地、实事求是地对自身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生源特点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教育部专业介绍总体框架中所规定的课程范围内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做适应性的调整甚至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针对目前课程多、知识面过宽而学生接受率较低、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及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进行改革。遵循市场需求导向原则、能力核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及个性化发展的原则,采用适度精减理论教学课时,合理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重新审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优化课程结构,同时突出课程设置的特色。从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确定所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使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系更加密切;避免重复的内容,同时使各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合理化。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进行整合,体现时代特征和学科交叉的趋势。新构建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大部分。其中通识公共课包括完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专业教育中的专业课包括完成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所特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工商管理专业特有的、在特定专业领域和范围内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专业必修;以拓宽工商管理专業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专业选修课。而实践教育则包括公共实践和专业实践,通过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脑和动手相结合。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注意学生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及专业素质培养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职业培训与资质认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益于培养综合素质的社团活动,提供更多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类的资质证书考试信息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培训和资格考试。在公共实践模块中除了常规的实践课外,增加创新创业实践以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的素质教育实践,其中创新创业实践贯穿科学训练、学科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企业经营模拟等各种学科竞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利用各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催人奋进的学科竞赛以及务实的职业培训与资质考试,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智商;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参与管理、自觉学习并不断获取新知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都应立足于对学生以科学思辨为依托的对管理问题诊断与改善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特点、兴趣特点、个性发展特点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因材施教。首先,对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应试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案例研讨、项目策划训练、情景模拟、职场模拟、运营管理模拟以及到企业去实习等方式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使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能真正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促进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单一课堂教学转向校内外全方位育人,以启发引导及增强学生学习应用体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其次,鼓励教师对适用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代教学技术进行不断学习探索及运用,将常规模式、多媒体模式、网络模式、情景模拟模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微课、慕课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作用。另外,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有效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并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确实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五)建立基于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明确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及教学的特点,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别对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的方法。创新考核方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在考试内容中融入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题目,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核。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全面多元的考核方式全面考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学习兴趣及自觉性、学习及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高教探索,2004(3)
[2]卫民堂,王小青,冀祥,等.基于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1)
[3]程承燕.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6)
[4]翟方.浅谈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意义[J].企业管理,2017(5)
【作者简介】高 琳(1964—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商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