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之光引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2018-09-03陈燕
陈燕
【摘 要】本文论述借助人文精神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出有效利用人文精神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价值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外互动等,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思想发展,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作者情感。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98-02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语文教育是重要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成绩,没有充分发挥具有浓厚文化积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缺少效率、缺少氛围,教学效果不佳。为此,语文教师应有效地利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使语文课堂闪耀人文之光。
一、有效利用人文精神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价值观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常规的思想教育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情感因素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感受人文关怀,使学生能够敢于表达自己,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当中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阅读文章并理解其中的内容,结合实际体会文章的思想文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文章中体现作者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对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的追求,通过相应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促使学生认真体会。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北京大学的风景,营造相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以“我印象中的北大”進行合作和探究。在这样的活动中,需要学生了解北京大学的历史、文化以及事件等,学生可以在课外搜集资料,同时和同学合作,深入理解文章,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促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开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利用人文精神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也是一门语言文字的艺术学科,人文精神是其重要的属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工具性,重视传授语文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人文精神不够重视,造成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整篇诗篇,并且掌握其中的生词。同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在初次阅读这首诗篇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文章中通过哪些意象的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词汇,如寂寥、冷清、凄婉、秋怨等,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到诗人通过雨巷、丁香、篱墙、油纸伞、姑娘等意象表达情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并且说一说众多意象中哪种意象是你觉得最美的。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使学生能够体会诗篇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并且在教学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借助人文精神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讲解知识内容,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听和感受,形成多样化语文教学情境,从情感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老人与海》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播放动画《老人与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大致的了解文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如在文章中老人和鲨鱼有多少回合的较量,每个回合的对象是什么?在这几个回合的较量中,老人使用了哪些武器?老人的身体情况怎样?大马林鱼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回答。在第一回合和鲭鲨鱼斗,使用鱼叉和绳子,最后鱼叉丢了,绳子断掉,老人的手受伤,大马林鱼也被吃掉 40 磅;第二回合和星鲨鱼斗,使用的是钝刀子和浆,老人的手伤严重,已经开始流血,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第三个回合和犁头鲨鱼斗,刀子折断;第四个回合和星鲨鱼斗,使用的是短棍,手痛得厉害,大马林鱼半个身子被咬烂;在第五个回合和群鲨鱼斗,短棍和舵把,很疲乏,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够感受老人的硬汉精神,并且敢于超越自我,以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
四、借助人文精神丰富课外互动,促使学生融入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利用,并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感悟人生,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冷静的判断,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有效地利用人文精神,丰富课外活动,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之中,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豁达的人生态度。例如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如树木、天气、花草等,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重点描写北国秋天中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以及秋枣的原因,体会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借助平凡的事物进行不平凡的展现,能够进一步展现故都的秋。同时,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精神,促使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语文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利用人文精神开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霞.让高中语文教学闪耀人文之光[J].新课程(下),2017(7)
[2]林清彬.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J].考试周刊,2016(67)
[3]朱赶楼.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5(22)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