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析
2018-09-03高娟华
高娟华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设计、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施进行阐述,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然后选择争议性话题开展活动性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实践性教学。
【关键词】高中教学 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课堂 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50-0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堂是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教育者应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含和意义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简述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不但能通过学科教育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以及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来获得学科知识和提升精神品质,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来说,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政治课堂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给予社会和人生更多有益的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具有青少年应有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
(二)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推动德育和思政教育的关键,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政治教师依然把重心放在知识讲解和让学生做练习上,这种方法虽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阻碍,也和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相违背,并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从现代教育发展以及素质教育与德育发展关系来看,只有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对德育产生有利的影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一)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为细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以课程标准为参考依据,比如在课程标准中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等政治认同,所以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也要基于这样的政治认同,确定“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目标。其次,要全面分析高中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生理、心理等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比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已趋于成熟,已初步形成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因此教学目标应着眼于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上去引起学生共鸣。此外,对教学目标的相关操作应给予行为上的要求与指导,明确行为主體是学生,行为结果也要具体明确且可以被衡量,对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条件因素进行分析等。
(二)根据细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在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应根据目标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也就是对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工,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动态化的教学素材或信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深入了解教材编写的意义,然后从宏观的角度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与知识内容,理清各单元、各小节之间的关系,再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还要深入了解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和重组。其次,根据教材内容演变成的教学内容不一定完全适应学生的特点与要求,所以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形成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确保可以供学生直接学习。但是在改编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符合课程标准,符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贴近学生现实,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此外,在内容安排上要遵循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要求,形式上要图文并茂,并尽量简练却又紧扣主题。
(三)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设计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或者说教学方式的设计依据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理性、公共参与、社会服务和责任等素质。所以教学形式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学习和评价等一体化环节进行科学设置。根据高中阶段学生心理趋向成熟,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具有初步思考问题、质疑、判断能力等特征,在教学形式设计上可以安排学生组织开展自主性探究活动,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给予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参与社会的意识。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施
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其主要职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探索的同时,又要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锻炼,并通过活动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一)选择争议性话题,开展活动性教学
新课改中加入了“社会活动”这一环节,这为理论知识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契机。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可以利用社会生活中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辨析性活动,从而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培养,最终促使学生理性精神等学科素养的形成。具体实现方式是:首先应合理选择争议性的话题,这些话题应具有“重要、关键、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围绕思想政治学科中的重难点解决具有争议的难题或矛盾,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根据课程标准,选择社会生活中比较有争议的且具有探究价值的某个文化现象,如对“打麻将”这一现象的探讨,有的认为“麻将”是传统社会文化,有利于人们娱乐消遣,并在其中培养感情、愉悦心情;但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不但会让人沉迷于其中,而且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方式,对个人和家庭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辨析性活动开展之前,应根据设置的议题合理分组,一般以 4 至 6 人一组为宜,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任务。分组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要讨论的话题,然后小组根据议题开始探讨和研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争议性”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解答疑问,引导活动的深入。其中教师要遵循几个原则:一要遵循活动结果和活动过程相协调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尊重讨论的结果,对小组探讨出来的结果进行评价,又要尊重学生的讨论过程,关注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二要遵循掌控导向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也就是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虽然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过程,但是教师必须在恰当的时机(如小组成员因某个困惑点无法进行下去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并让学生围绕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活动;三要处理好意义性和技能性的关系,围绕议题展开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议题背后的深刻含义、理解某种文化价值或价值取向,所以在辨析性活动中虽然学生辩论的技巧很重要,但理解议题的意义更为重要。
(二)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实践性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关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就是除了要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等学科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社会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有教师在教学“实践的特征”这一内容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某大桥建设的案例情境。教师根据孙中山“东方大港”的设计概念,问学生当时为什么没有建设这么一座跨海大桥,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后得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一实践特征。然后又根据大桥设计的可行性论证,问学生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得出“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一实践特征。最后从资金筹措方式角度探讨,又得出“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一实践特征。此外,开展实践性活动包括社会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和专题访问等,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務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社会矛盾和社会差异的现实性和长期性,引导学生尊重社会文化差异,形成服务社会、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专题调查,让学生根据“消费观念”这一主题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问等形式搜集资料,分析研究不同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策略。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以及服务公共社会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学生精神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对学生的观念和情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政治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牛学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Z1)
[2]张志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2)
[3]程姝娜.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践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外交流,2016(18)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