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峥嵘岁月 丹心一片

2018-09-03翁梯敏

老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东北

翁梯敏

有这样一位开国将军,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担任过军队、军事院校的多种职务,既是一位驰骋沙场英勇善战的勇士,又是一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更是一位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学颇有研究的专家,他就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顾问蒋润观。1955年,他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他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追求光明奔延安

1916年2月,蒋润观出生在江西省广丰县(今上饶市广丰区)毛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天资聪颖,学习用功,记忆力很强,从进私塾启蒙读书开始,凡读过的书都能背出来。在进步老师的影响下,他与同学一起自发组织读书会,阅读革命书籍,寻求真理,积极向往革命。

1931年4月,方志敏率红十军途经广丰打土豪,开展革命宣传,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进一步加快了广丰革命的发展。中共广丰县委派吴运清、刘炳云等秘密建立“贫农团”组织,发动廿四都农民暴动,扫除岭底山区附近的反动势力,促进广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随着中共广丰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和广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红色风暴席卷了全县。蒋润观在方志敏、邵式平等赣东北革命先驱的影响下,初识马列主义,对革命充满向往,一心追求真理和光明。1938年3月,年仅22岁的蒋润观毅然离开父母,远离家乡,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于当年6月在延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

远赴淮阴征顽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润观先后担任抗大第二大队特派员、华中大队干部队副政治指导员、新四军抗大总分校政治部保卫干事、大队特派员、新四军第三师十旅政治部组织股股长、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时任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的蒋润观接到上级命令特务团去攻打江苏淮阴的伪军的紧急电报。淮阴是连接苏北与淮南、贯通南北运河的咽喉,城墙有七八米高,上面设有可供隐蔽射击的城垛,环城墙每隔数百米设一炮楼,城墙外有护城河,河宽10多米,水深两三米,护城河上设有木桥,且有机枪严密封锁,是抗战期间日伪顽敌长期盘踞的重要城市。

面对伪军的负隅顽抗和易守难攻的淮阴城,蒋润观注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亲自给班以上干部和突击班全体战士作战前动员,并为突击班战士敬酒壮行。战士们情绪高涨,决心打好这一仗,每个人都作好了英勇献身的准备,把自己家庭的详细地址写好交给连队,党员也交了最后一次党费。9月6日,部队发起对淮阴城的总攻。在轻重机枪及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突击班战士飞快地通过护城河,抵达城墙下,火速将梯子架在城墙上。战士们经过殊死战斗,终于攻克了淮阴城。

勇挑重担战东北

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向东北大量增兵,至3月下旬,进入东北的正规军已达6个军,加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共31万余人,企图在苏联军队全部撤离后独占东北。4月初,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置国共双方关于东北停战协议于不顾,集中11个师的兵力,从沈阳地区分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东北民主联军发起进攻,企图首先夺占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战略要点,继而进占长春、哈尔滨,以达到占领东北全境之目的。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国共两党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中共中央决定力争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两市及中长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要求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街地区。时任东北西满独立第三师一团政委的蒋润观,在四平保卫战中,在团长不幸中弹牺牲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果斷指挥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锦州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攻坚战,史称锦州会战。在锦州会战中,蒋润观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一师政治部副主任。作为政工干部的蒋润观一向重视战前政治宣传动员,他在多种场合利用多种形式讲述攻克锦州的特殊意义,号召将士们积极杀敌立功,部队士气空前高涨。在战前勘察地形时,因担任主攻团的第六十一团团长毛和发负伤,蒋润观毅然担负起指挥任务,指挥部队在敌人的炮火下进行轮番近迫作业达17个小时,修成了竖三道横七道,全长约800米,宽、深各约1.5米,有大量猫耳洞的壕沟,为隐蔽接敌、减少伤亡创造了条件。战斗打响后,蒋润观所在的部队很快打开了突破口,为大部队陆续突入城内,迅速向着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锦州会战取得全面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保家卫国入朝鲜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2年10月,刚刚完成整编的第五十四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准备入朝作战。时任第五十四军第一百三十师师长兼政委的蒋润观经过两个月的抗美援朝动员教育和出征准备,于1953年1月21日从广东惠阳北上。2月上旬,蒋润观率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阻敌登陆作战任务。7月13日,战斗开始,他率领部队配合第六十八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当日即攻占了424.2高地及866阵地。朝鲜停战以后,蒋润观率领第一百三十师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

为防止“联合国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蒋润观未雨绸缪,带领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志愿军构筑了大量的坑道、火力点、掩蔽部、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等各种掩体,还重修了若干公里的军事公路,使阵地更加巩固,为长期坚守、粉碎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潜心研究为育人

1954年,蒋润观赴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先后担任高等军事学院战史教授会主任,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福建省军区政委,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教育长、训练部副部长等职,长期从事军队教育和军事研究工作。

蒋润观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时刻以党的事业、军队建设为己任,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潜心研究学术难题,勇于创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学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教学实践中,他坚定不移地宣传、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坚持以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建设理论、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为基本教学内容,主持了两本由中央军委印发全军高级干部参考的《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辅导材料》的编写工作。同时,蒋润观积极致力于教材和教研队伍的建设,亲自编写、审定教材和讲义,深入教学第一线,蹲点施教,并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著书立说,整理出了六七十万字的材料,为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显著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他还积极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写工作,并担任《战略战争》分册的主编,甚至在已发现自己中风的情况下,不顾亲友和医务人员的劝阻,执意坚持参加工作会议,以致当天夜里病情发作。

不忘初心报桑梓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蒋润观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布匹紧张,组织上为照顾将军们,特地发给他们200斤粮票、两丈布票,蒋润观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所得的粮票、布票分送给了其他同志。1964年,蒋润观晋升为少将后,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上为他修好了房子,配备了家具,但是他拒绝搬迁,仍旧住在原来的单元房,并说:“我们现在已经住得很好了,房子还是让住房困难家庭居住吧。”1980年春节,他的儿女与其战友家人一起乘坐小面包车去郊外游玩。蒋润观知道后,非常生气,狠狠训了儿子一顿,并立即让他给车队送去了汽油费才算了事。由于蒋润观的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他的儿女们升学、工作等都从不搞特殊化。“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子女高中毕业后没有一个走后门上大学的。他的儿子插队后,有人向蒋润观提出要帮助他把儿子从农村招工回来,蒋润观婉言谢绝,说:“子女们的路要让他们自己走。”

蒋润观心系桑梓,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1970年,广丰县建设军潭水库时,遇到重要设备难以买到的问题,县领导赴北京向蒋润观求助。得知情况后,蒋润观及时找到有关部门解决了设备调拨问题,使水库如期建成发电。蒋润观三次回故里,虽然时间仓促,没能同干部群众一起认真研讨家乡建设大计,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比如,他提出要放开手脚,从广丰的实际出发,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点扶持几个拳头产品,以此带动全县的商品经济发展。面对家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他主张在建好水库,发展水电事业的同时,搞好鹅、牛、猪、鱼等养殖业。鉴于家乡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他倡议大力发展竹编、木雕工艺和造纸业,并建议当地政府制定一些较为宽松的政策,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动员扶持群众大力种植茶叶、烟叶及种桑养蚕,积极发展旅游业。随着这些建议的落地生根,广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广丰在21世纪之初成为全省经济强县。

1990年3月5日,这位戎马一生、清正廉洁的老将军,带着无悔的人生离开了他為之奋斗终生的国防事业,留给后人无限的追思和怀念。

猜你喜欢

东北
Make ’Em Laugh
谁把“东北不行”说成了习惯?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东北民间艺术中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
为什么东北盛产Tony老师?
论东北话中的“整”
大东北的春节
状态
新一轮东北振兴号角吹响
粗来粗去东北人 豪放易致鲁莽 豁达难成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