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章三篇
2018-09-02李悦佳
时代的“弄潮儿”
在低头族遍布、宅男宅女与日俱增的今天,清华大学将90多年前的老校规重新施行:“不会游泳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此规一出,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各执一词,舆论褒贬不一。对此,我认为,这一“老规”的新出台十分必要,非常及时。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人健康發展的基础。能进入清华大学的学子想必是才智过人,经过大学四年磨砺之后或成为中国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但若未来的国家栋梁在身体健康方面存在问题,那如何带领行业、社会向前发展?毕竟100年前“东亚病夫”的耻辱还历历在目。
身体健康是一切事业的保障,但在我们身边屡有“打着吊瓶奋战高考”的现象发生。身体健康不能保证,成功也就更不必说了。其实,清华大学一直重视学生的健康,在校体育场旁写着这样一行字:“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老校规的重新出台在制度层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导向,也向学生传递出“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理念。
诚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是游泳,不是太极拳,不是乒乓球呢?”其实,游泳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坚持和无畏的精神。我们不难想象,在三九天里游泳是什么滋味;我们也不难想象,无数次呛水、沉底带来了多少恐惧。正是因为这样,游泳新规的出台才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更锻炼其精神意志:勇于挑战、坚持自信的精神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有了健康与精神的准备,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水到渠成。在当今的社会,仅拥有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时代的宠儿。清华学子在水木书香的浸润下,专业能力自不必说,但想要成为社会需要的顶尖人才,健康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毛主席酷爱游泳,十七次横渡长江,这位时代伟人的全面发展带给国家的不只是纸上的治国方略,更有身体力行的伟绩,这才是我们当今学子学习的楷模!
清华新规将身体健康、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结合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主席曾说过:“青年一代要勇立时代潮头,做时代的弄潮儿。”我想,身体健康、意志坚强、饱学知识的的学子们不仅会是泳池的“弄潮儿”,更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近日,清华大学2017年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传出消息,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不会游泳的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身体有残疾等特殊情况除外)。清华大学重启90年前的这一老校规,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百年老校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于新华大学的这一做法,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自拟标题,800字以上,不得抄袭、套作。
好 奇
——囚徒
乒乒乓乓,城堡外又在下雨,城堡的墙太厚了,我几乎听不见来自外界的一点声音。除了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里,我沉重而又浑浊的呼吸声。砸在四周的石壁上,应声落地。
我是个囚徒,一个希隆古堡里的囚徒,不,不是拜伦笔下的那个日内瓦英雄,却和英雄的灵魂被关在同一个牢房里,战战兢兢。我已经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被镣铐囚禁了几十年了,每到深夜,城堡外的狂风挟夹着年轻公爵、女子的笑声消磨我脆弱的神经,最奢靡的权力踩踏着最绝望的冤狱,我不屈的灵魂渐渐匍匐在黑暗的脚下。
只有一个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那就是一扇对外开的窗子,我被捆在石柱上一步也动不了,却能看见那个每天透着白光的窗子,不过,窗子还离我太远,我只能看见一片白光,窗外是什么?我浑然不知。我的一辈子也就奉献给了黑牢了吧,所有的敏感神经都被黑暗吞噬,只留下我对窗外世界的好奇与期盼,这种浓烈的好奇陪我度过漫漫长夜,支撑我坚持下去。我会去想象窗外的世界是春暖花开还是落英缤纷,我所有的精力都变成了好奇,对窗外世界的好奇。
我不知道是否还能看见外面的世界,但我的好奇心不会磨灭,这种好奇是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由的期盼。
——行 者
我是个行者,我的足迹遍布世界上的许多角落,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从大西洋到好望角,从赤道到两极,我旅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哪怕有时,只有手鼓,没有面包。
我曾坐在灯火辉煌的纽约街头,也曾坐在满天极光的北极小镇,每一次的起身远行,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是为了远方。有人曾问我:“旅行的目的是什么?”我说:“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出发,并去满足它。”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也是生命的意义。
当你对远方很憧憬时,你抑制不住对未知的好奇,并为之追寻,有时,期待的东西的真面目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只要有个令自己高兴的过程就好,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过程和好奇的心理为自己带来满足,这一生不枉走在路上。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远方,但我对远方的好奇一直会在,这种好奇是对自由的向往,对远方的渴望。
不论你是谁,请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走在人生的路上。
远 方
他一生都喜欢桥。
他出生在江南水乡,从小在来来往往的乌篷船间穿行。他常常坐在冰冷的石桥上看来来往往的船。小桥是一块块石条砌成的,石条上早已长出苔藓,茸绿的,桥将风景分成两半,一边是江南独有的青瓦白墙,另一边是他从未去过的远方。
18岁那年,他遇见了第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表现良好,吃苦上进,光荣的成为第一批进城学习的青年。他在家里翻腾了好几天,收拾了几件干净的衣服,装在一个崭新的解放包里,包上的解放绿浓得化不开,紧紧暖在他的心上,心已经飞向那缥缈的远方。
那天清晨,他在全村人的簇拥下走上石桥,初夏的风带着丝丝凉意拂过他因激动而发烫的脸颊。他走在最前头,父亲紧跟着他,母亲迈着细碎的步子一颠一颠走在后面,母亲的身边是热切的乡邻们。父亲提着旱烟袋,稳重而又急切地走,嘴角紧抿,青黄色的脸颊泛起兴奋的红色。母亲左臂上挎着篮子,右手忙不停地抓着篮子里的红枣,塞进一个又一个不好意思却又将红枣紧紧攥在手里的手掌中。
他向前走着,对身后的一切毫无察觉。
桥下的流水带着凉气流过小桥,水面上飘浮着一层轻纱白雾,把白墙、氤氲成朦胧的样子。走上石桥最后一级台阶,他仿佛看到了雾中停在对岸的公车,他终于要走出去了,走向他梦中的远方!回过身,父母亲猛的站住,仰头看他,明白过来儿子在等待着告别。他无心关注热切的乡亲们,他奔腾的血液,他热切的心,他的一切早已乘上那辆公车,驶向远方。他没有说话,走下桥,回头深深地看了一眼石桥,登上车,熟悉的青瓦白墙向后倒退着,把他推向远方。
石桥一直静静等待着那个远方的少年。
他又一次站在石桥上,周遭的一切像是记忆中某个模糊的片段,或是电影中某个胶片的模样,青瓦白墙是那么单调,流水好似从来没有流动过一般,毫无生气,而脚下的石桥已被水侵蚀出了小坑,一汪一汪小积水散落在石条上。他眼前又出现了远方,那里有金黄的麦浪,一直翻滚着与天相连,偶尔在遥远处的阴影中出现山的模样,一切生机勃勃,不像这里被烟雨腐蚀。
他想:远方,我一定要去远方,那里充满着生机与梦想。
多年后,他才知道,对于18岁的他来说,那远方,只不过是离家不到500公里的另一片土地。他开始努力工作、打拼,然后远离了江南小镇,逆流而上,定居在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大城市里,有水、有桥。
年轮随着地球公转自转,画出一条條轨道,分割开年轻与他的距离。
50岁那年,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晨,他和儿子走上长江大桥。桥面上还没有什么车,江面挺宽阔的,泛起波纹打在岸上,远处的汽笛声夹杂在雾里,笼罩着父子俩。儿子长大了,今天要去一个他从未去过的遥远地方工作,好像在大海那头。父子俩一直沉默地走着,走在雾浓处,儿子突然停下来,对他说:“爸,别送了,我自己可以。”他点了点头,看着这个还没完全长大的少年:“从现在开始,你就要离开我们自己一个人学习生活了,记住:理想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远方就在哪里。为你的远方奋斗吧!”。儿子左手扶着拖箱,右手紧紧地握着他的手,郑重地点了点头,松开手,转过身,头也没有回地走进雾里。他在桥上站了很久,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只剩下他一个人站在桥上,大雾弥漫,心里虽却是敞亮的,他仿佛又感觉到热血在全身奔流!
从此之后,桥上的清晨与浓雾都是被他冲开的。
他每天都会去桥上转转,望着儿子当年远去的方向,呆呆站上一会儿,好像儿子向他走来似的,又转身走回去。
他想:远方,承载着儿子的梦想,也承载着他的期望嘱托。
那是他最后一次走过那座桥,哀乐低鸣,久久盘旋在上空。江上的大雾变成奶白色,压抑在空中。
远方,对于他来说可能是梦想,可能是儿子,当然也可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热爱并且向往远方。
小时候,认为远远的房子那边就是远方。那薄薄的云雾,遮挡着我的眼,总想着跨越过那一边,去看看远方又会是怎么样的。成长了,发现远方是那藏在心里的梦想。意存高远,想着以后怎么去展翅飞翔。到如今,才知道,远方并不是什么,地球是圆的,远方没有尽头,远方在自己心里是什么,它便是什么。
大雾再一次弥漫在江面,一个青年男子站在桥上,呆呆地凝视远方。
(作者介绍:李悦佳,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