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执着者的心灵之旅

2018-09-02陈国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文学

写下这个标题我犹豫了很久,也相信很多人会有些争议。当我还是一名初中生的时候,家中订有《人民文学》、《十月》等杂志,当然也有本地的《咸宁报》。记得当年《咸宁报》还不是日报,每周只有三期。但是即使这样有限的版面,我也能时常看到孔帆升、雪雁鸣等老师的散文。当时能在《咸宁报》上看到通山人的名字就会感到非常亲切。后来自己走了文学研究的道路,应该也是得益于孔老师文学作品的滋养。难能可贵的是,孔帆升先生一直坚持散文创作,使我人到中年了,还能继续读到他的新作。因此,我一直尊孔帆升先生为恩师。我之前拜读过他的散文集《盛在碗里的乡情》,如今散文选集《秋是天空飘落的心情》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同时,孔老师的QQ空间不断更新,几乎每周都有新作被全国著名报刊公开发表。

对于鄂南文坛我虽然有些关注,但是限于精力,往往是盲人摸象,挂一漏万。先生很多优秀的作品关注得不够。但是,有一个文化现象值得注意,鄂南通山籍的文化名人较多。本地文化名人几乎都是由孔帆升先生介绍给我认识的。孔老师对他们的创作情况如数家珍,总是极力推荐,并且给出自己中肯评价。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孔帆升先生为一代宗师。

与很多作家在多种文体开拓不同,孔帆升先生几十年主要专注于散文这一文体的创作。这一点是我极力推崇的。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个作家要是面面俱到,真实的情况或许是每一个文体都是只能是浅尝则止。如擅长于中短篇小说和杂文的鲁迅,就不能娴熟地把握长篇小说创作,虽然他也一直有雄心壮志挑战自我,写一部长篇小说。而具有世界影响的阎连科也曾说过,主要精力用于写长篇小说,平时写散文只能是练练文笔,尽管他也写过《我与父辈》这样充满温情的长篇散文。贾平凹的散文当属上乘之作,但是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小说创作方面。而我们本土作家基本上都是兼职,文学创作往往在工作之余。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当下文学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精力阅读世界文学经典呢?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呢?其实,每个人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文体,不断超越自我,鄂南文坛也许会有更大的繁荣,同时也会在文学鄂军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因为孔老师一直专注于散文创作,才能使人们不再以基层作家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作品。孔老师的创作经历和热情值得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孔帆升先生也是一代宗师。

当然,孔帆升老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创作,在于他自觉的抒情文学观的建构。1970年代陈世骧提出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抒情传统”以来,对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论述就方兴未艾,后继者如陈国球、王德威等,试图在革命和启蒙之外寻找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效路径。其实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就已经提出了“抒情的文学”与“叙事的文学”;周作人更是认为抒情的文学是文学中的“仙子”,将抒情标举到新的高度。孔帆升先生无疑是抒情文学观的建构者、实践者。他总是通过美好的文字表达出高尚和情趣,表达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不见一丝的矫揉造作,有的只是一颗纯净的,感悟世俗的敏感的心。他总是通过事物的表象和切身体会告诉我们一些常常忽视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纯真,带给我们厚重的乡土气息和有着独特韵味的人生体验。

在《一棵被误解的树》中,他提到这样一种树,“它不急不火,慢吞吞的睡着,静静的待在一隅,任周围春意盎然,争蜂惹蝶的,也不急急的跳出来,撑什么脸面发表什么高见。可是,正当我们为它的枯干黯然神伤时,它却于某个时日突然就苏醒了。”仅仅是一棵毫不起眼的树,作者推树及人,有些树木迟早是会发芽的,只不过守得住寂寞。正如有些人活的内敛却永葆魅力。简单的一棵树,却给人带来如此深刻的春意。人总是无法脱离社会,于是注定了要经历人情冷暖,复杂或简单。《磨练与吸收》中作者谈到,超越的过程是痛苦的磨练,可是世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像三毛,陈应松一样心无旁骛的创作,更缺少像鲁迅笔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洒脱和自信。诱惑太多,人常常会迷失方向,可是只要有了信仰和坚持,就一定会做出令自己惊奇的奇迹。除了超越和文学,我还看到明辨是非的睿智,善良不仅仅只是同情和怜悯,更需要一些冷漠。在《需要一些冷漠才能拯救江湖》一文中,不顾性命表演杂技的少年,表演的时间越长,人们的悲悯心不断滋生。但是他们是不是被人利用受害者的典型呢?不得而知。但是,生活中需要一些这样的冷漠。

每位作家,诗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在别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风景,在作者眼里却不仅仅是景色,更是滋养一方土地和人民的祥物。在《沉甸甸的富水湖》里,这条沉淀着渔家儿女忧郁愁结,凝结了父老乡亲心酸的河流,修建水库富了东边的人民,却让另一边的农民受苦受难。几十年过去了,富水河人家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家乡用时光点亮我的眼睛》中,作者眼中的家乡是可爱的,雪白的山茶花,浓绿的芭茅,这片给予乡民们福泽和美丽的山水,被作者忽视太久,直到后来,才发现恩惠于家乡的大美。无论在外面受到多大的磨难,回到家乡总是能够感受到一份久违和熟悉的温馨和踏实感。

读孔帆升先生的散文就像品一杯香茗,时间越长,越能品出它的甘醇。他的文字就像他本人一样实在,让人赏心悦目,摒弃杂念。

孔帆升先生的散文虽然玩味老庄,但是又极端入世。我不清楚他的生活经历,但是,从他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他似乎看淡了生死、名利,看透了世事沧桑,使他能彻知更多的生命真相。因此,他的散文,特别是近年来的散文更多悲悯生命,为生命的尊严真诚的歌哭。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生活,不该发生和应该发生的故事都在他散文的抒情中一一呈现,向我们展示了诸多平常视而不见的事物。

如《端午拐过山弯来了》开篇就是“端午优雅从容地走来,目不斜视,旁若无人,却一切尽收眼底。它像个儒雅长者,从历史深处,从亲情深处,从岁月慢悠悠的间隙徐徐飘来。一时,我仿佛春情萌动的闺秀,情不自已,左顾右盼。”这种抒情语言让人沉思生命的长度,感悟生命的匆忙。然后悲叹“那些生命中的亲,生命中的恩,生命中的爱,还来不及好好相待,一眨眼就消失了。”当我们正担心作者是否会滑入借景抒情、伤春怀人的滥情主义时,作者又联想到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洋节在中国不同的待遇,从而激起作者的担忧。拒绝了法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描述的后道德社会“无痛”的症候,摈弃尺度、瓦解庄严,给人一种酥麻麻的、微醺醺的,自恋轻盈的幸福之感。

同时,孔帆升先生的散文是一种行走文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自然的风景总是给人无限的美丽和遐想。不同的风土人情,特色的传统文化,给人奇妙的体验,也能拂去生活的尘埃和烦恼,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旅游的目的有很多种,消遣,行乐,飘逸,长知识,励志。但共同点是从旅游中能够得到收获,得到快乐。无论是古朴素美的丽江,还是雄伟壮阔的黄山,抑或是天天行走的街道。在作者的笔下,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如《老街道》中“水泥地面上的杨树,确切说是被锯成一截截的杨树木,枝节皆被砍削,日晒雨淋,不接地气,随时将被搬走,砍削加工或烧掉。然而,它干干的树皮上长出了嫩嫩的绿。似乎倒下的杨树,只要假以土掩,又会长出参天大树,撑起一片浓郁的荫凉。此刻的我,只想老街道每一节点上的住户,无论生活好歹,都能有杨树这种生机。”正是这种浓郁的生命意识,作者能感悟出平凡生命的尊严,在平凡的世事中,感知生命的真相。

行文至此,我又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谁是宗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当下的鄂南文学将成为一道文化景象,让有心的后人指指点点,任人评说,供人研究。但是,至少在今天论功行赏的日子還没有到来。我们作家的首要任务还是在孜孜不倦地表达这个时代,紧张而又真诚地和时代对话,痴情而又痛心地书写香城泉都,大道通山。孔帆升先生的散文,我总是充满惊喜地期待。

(作者介绍:陈国和,武汉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文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简论抒情体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