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认同与人才培养
2018-09-02蓝晓宁
内容摘要:近年来受到社会就业岗位减少、招生规模扩大的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这也体现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认同较低。高职院校应该将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认同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为此,笔者通过分析相关学者的社会认同和人才培养理论,并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方向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认同度较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认同 高职院校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联系最密切的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高技能、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面临着与第二代农民工抢工作,且起薪低于技术农民工的尴尬局面。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如何培养高职生的工作能力,如何赢得社会对高职生的需求认同?是值得高职院校深思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学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1.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
1.1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交际能力、进取精神、合作意识、职业道德、人品素质、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精神等。当前的用人单位不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对其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人品素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员工的品质和素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员工的个人素质越高,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就越有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偏差,没有将提高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1]。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内涵的认同与高职院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中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获得社会需求认同的关键能力在于英语能力、计算机等级水平、专业技能等,然而当前社会语用人单位却更加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软实力,包括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对社会需求进行适应,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忽视。这也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应变能力差、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
2.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认同度较低的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纷纷提高了用人标准,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促使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兴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认同度并没有随之提高。
2.1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仍然沿用单一的办学模式,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等同起来,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方面比较落后,或者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进行照搬。这也导致了我国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脱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此同时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很少给学生提供与职业需求相关的实际操作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对岗位和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能力,影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认同度。
2.2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生源较差。一部分学生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作为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缺乏正确的学习心态,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敷衍心态,甚至将一些不良习惯带入高职阶段学习,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效果。加之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在就业的过程中,一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准确的定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就业时往往不能客观的分析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能力与岗位的脱节。
2.3受到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传统社会思想从一定程度上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认同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我国已经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普及,而且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在教育体系中,精英教育仍然在政策、机制、体制和理念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总体认同度不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学位和学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
3.以社会需求认同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措施
社会需求认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方向。社会需求认同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我国的高职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认同,就必须建立以提高社会需求认同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3.1加強政府引导,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奖惩措施、税收和财政方面的减免措施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建设。主管部门要发挥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桥梁作用,积极形成校企合作互动机制[3]。
针对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劳动、人事和教育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不能与本科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这也加深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认识。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使社会对高职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将对高职教育发展有利的社会氛围营造出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特别是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帮助高职院校配备办学所需的各项实验和实践教学设备。政府主管部门的宣传重点可以放在高职教育的性质、目的以及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对高职毕业就业与一定的支持。
3.2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并且将教学就业预警系统构建起来。教学就业预警系统应该包括毕业生就业、专业设置、社会人才需求、生源方面的情况,准确的预判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来对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调整,对专业设置进行完善。根据当地重点产业布局来设置本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这样可以尽量使本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高职院校还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强化,提高毕业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服务企业、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处事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品质和团队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应该使高职学生对就业过程需要应对的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景予以体验,才能对行业和社会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认识。只有使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形成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责任品质,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认同。
3.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使高职院校了解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具体需求,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企业也应该积极加入校企合作,并对校企合作进行不断的深化。例如在高职院校的学科调整和专业建设中,企业可以派出员工积极参与,使得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需求吻合。同时企业也应该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领导工作和高职学生的实习活动予以大力的支持,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实习的效率。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要将自身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需求告知实习生,使其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正确的择业心态。
3.4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高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认同。因此高职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正确的学习和就业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協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将自己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摆正心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将自身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在新时期,社会需求认同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很大的影响,社会需求认同度较低会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扶持作用,以提高社会需求认同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将毕业生培养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优质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01)
[2]项建斌.浙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系统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08)
[3]李忠瑞,司宇佳,严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企业,2015(12)
(作者介绍:蓝晓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