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方言全称量化成分“何乜”“沃”“完”的初步考察
2018-09-02陈煌煌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前人有关全称量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尝试对温州方言的三个句法位置上的全称量化成分“何乜”、“沃”、“完”进行初步考察。发现温州方言全称量化成分整体上与普通话相对应的“什么、都、完”类似,但在具体的量化对象、量化功能、关联方向以及使用限制上有所差异。
关键词:温州方言 全称量化
量化词(quantifier)是指语言中数词此外表示数量的词语,能赋予整个名词短语以数量含义,可以分成全称量化词和存在量化词两类。这两类量化词都能够加上名词构成名词性量化短语,且在学界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和分析。但对于诸如“净、满、完、都”不仅仅指向名词的词语是否属于量化词,学界仍有争议。本文采用较为宽泛的界定,认为具有量化功能即可被看作量化成分,且本文只讨论全称量化。
汉语全称量化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每、所有、一切”等公认的全称量化词得到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分析。而专门进行汉语方言的全称量化问题研究的文献较少,笔者只找到李思旭《论闽南方言动词重叠的全称量化功能》以及有关粤语“哂”字 的研究:李行德《粤语“哂”的逻辑特点》、《Post verbal quantifiers in Cantonese》、欧阳伟豪《也谈粤语“哂”的量化表现特征》。
目前暂时没有发现温州方言有关全称量化问题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基于前人有关全称量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尝试对温州方言的三个位置的全称量化成分“何乜”、“沃”、“完”进行初步考察。
一.定语“何乜”的量化功能
吕叔湘(1980)指出“谁、什么”等属于不定指代词,既可以表示疑问,也可以是任指代词,表任指时相当于“所有”,含有全称量化的意义。
(1)哪里我都去过了。
(2)哪个包我都不喜欢。
(3)他谁都认识。
(4)我什么都没做。
但将例句(1)-(4)转换成温州方言,只有最后一句是合法的。
(5)*狃宕我沃走过罢。
(6)*哪个包我沃不喜欢。
(7)*渠何乜人沃识。
(8)我何乜沃冇做。
我们可以发现,温州方言中只有一个wh-疑问词具备全称量化功能,那就是“何乜”。《温州方言词典》解释与普通话一样,当“何乜”出现在陈述句中,不再有疑问意义,对紧跟其后含有复数特征的名词进行全称量化,名词可省略。在量化对象不省略的情况下,“何乜”都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如(8)中完整的句子应是“我何乜事干沃冇做”(我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何乜”在定语位置上,对“事干”(事情)进行全称量化,表示“许多事情”这一集合中的所有个体。
既然“何乜”可以对名词短语进行全称量化,出现在陈述句中,那么为什么(7)是不合法的呢?因为“何乜”只能出现在否定句中,肯定句中名词需要全称量化时只能用另一个全称量化成分“所有”。这也是温州方言“何乜”不同于普通话“什么”之处。将(7)改为“渠所有人沃识”或者否定句“渠何乜人沃不识”就都是合法的句子了。又如以下一组例句,“何乜”只能出现在否定句中(9b),肯定句(9a)不合法,而“所有”既可以出现在肯定句中(9c),又可以出现否定句中(9d)。
(9)a.*何乜物事我沃眙着罢;b.何乜物事我沃冇眙着;c.所有物事我沃眙着罢;d.所有物事我沃冇眙着。
此外,“何乜”作为全称量化成分还有一个限制条件,即不能与另一个全称量化成分“完”共现(“完”的解释和分析见第四节)。但同样将“何乜”换成“所有”即可。
(10)a.*我何乜配沃冇吃完;b.我所有配沃冇吃完。
而与普通话“什么”必须与“都”共现相同,温州方言“何乜”必须与“沃”共现(“沃”和“都”的解释和分析见第三节)。
(11)a.何乜物事我沃冇眙着;b.*何乜物事我冇眙着。
(12)a.渠何乜说话沃未讲;b.*渠何乜说话沃未讲。
二.状语“沃”的量化功能
一般认为,“都”是一个范围副词,或者被称为“总括副词”,语义功能是对前面的复数性成分进行总括。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明确了“都”作为副词的第一个义项:表示总括全部。而“汉语全称量化词有与‘都共现的倾向,这是汉语全称量化词的一个特点”。虽然学界对“都”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赞同其具有量化功能,能与其他全称量化成分共现,所以笔者认为“都”也是个全称量化成分。
温州方言里有个副词“沃”词义与“都”相近,《温州方言词典》里记为“沃,o,副词,表示总括全部,后置于被总括的对象”;《温州方言志》中直接以“都”解释“沃”。但“沃”和“都”是否为同一个字,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温州方言中没有完全对应于普通话副词“都”的字,“沃”应当是标记读音的俗字,而非原始本字。《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都”有三个义项:1.表示总括全部;2.甚至;3.已经。而温州方言“沃”没有后两个義项的意思。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沃”和“都”的关系,但“沃”表示总括的含义是毋庸置疑的,而总括含义正是“都”能够被看作是一个全称量化成分,与其他全称量化词共现的原因。所以“沃”表示总括,同样是一个全称量化成分,具有全称量化功能,能与温州方言中其他全称量化成分共现。
再来看“沃”作为全量成分的关联方向。温州方言“沃”只有一个义项,作为全称量化成分,其关联方向只是左边也就是“沃”之前的名词短语。如以下三个例句中,“沃”所关联的都是位于左边的名词短语“该俫书”、“每日”、“每个人”。
(13)该俫书渠沃眙爻罢。
(14)每日李三沃着走上班。
(15)每个人沃只眙爻一本书。
而关于普通话“都”的量化对象,学界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其“指向并量化与之相联系的有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同样,温州方言“沃”的量化对象也必须具有复数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具有复数含义的一般名词性成分
(16)渠俫沃兴奋显兴奋。
(17)你伉你阿妈沃晓不得自己的病是狃宕。
(18)该俫瓜菜,沃生起壮壮大大。
(19)家俱沃发霉起。
以上例句中“沃”的量化对象均是具有复数含义的名词性成分,但内部仍可以细分。(16)中是由近似于普通话复数后缀“们”的“俫”组成的名词成分“渠俫”;(17)是并列性的名词成分,(18)是由复数性指量短语构成的名词性成分;(19)是表示类概念的光杆名词。
这类量化对象的特点是不要求“沃”的一定出现。
2.已被全称量化的名词性短语
当全称量化成分“所有、每、何乜”修饰名词性成分构成全称量化名词性短语时,复数含义自然产生,“沃”即可再对整个名词性短语进行量化操作。
(20)a.所有学生沃走来罢;b.*所有学生走来罢。
(21)a.每个人书沃买爻罢;b.*每个人书买爻罢。
(22)a.何乜物事我沃不放心;b.*何乜物事我沃不放心。
这类量化对象的特点是要求“沃”必须出现,否则句子就不合法。
三.补语“完”的量化功能
关于普通话补语“完”的全称量化功能,李思旭在《三种特殊全称量化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完所在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的不同导致了‘完的语义指向有所不同”、“语义指向的差异也导致了在量化对象上的不同”。本文参照李文对温州方言中补语“完”的量化功能进行考察,发现不同于普通话“完”可三分,温州方言“完”只能分为“完1”、“完2”。
(23)a.我(一碗)饭吃完罢;b.(一碗)饭我吃完罢。
(24)a.我(该三本)书眙完罢;b.(该三本)书我眙完罢。
(25)a.渠(该)歌听完罢;b.(该)歌渠听完罢。
(26)a.渠电影(《红高粱》)眙完罢;b.电影(《红高粱》)渠眙完罢。
以上例句是在述宾式离合词与述宾短语之间插入补语“完”,其语义既指向述语,表示动作的结束和完结,也指向宾语,表示名词完全受影响,记为“完1”。对应于双重的语义指向,其量化功能既在时间上对全称量化动作,表示动作的结束或完结,也在数量上全称量化动作对象,表示动作遍及宾语的整个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完1”出现的句子里,宾语必须前置,但位于主语之前之后均可,且主语可省略。
(27)蚊虫老鼠死爻完。
(28)客人已经走爻完。
(29)许个楼还未塌完。
(30)田里的菜快烂完罢。
与上组例句主语可省略不同,该组的最大特点是句子必须有主语,否则不成句,且主语在语义上不能是受事。“完”的语义指向主语,对主语进行全称量化,表明主语都参与或进行了某一动作行为,记为“完2”。句子中出现表示动作实现的助词“爻”时,“完”只能出现在“爻”之后,形成“V+爻+完”的结构,其后还可以再加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罢”。
除了语义指向和量化功能,在关联方向上,温州方言“完”和普通话“完”也有所不同。普通话“完”的关联方向有左右之分,而温州方言“完”的关联方向只能是左边。这是因为温州方言“完”所出现的句子中,宾语都位于谓语之前,除去助词,“完”已经处于句末位置,右边不存在量化对象。
另外,与普通话“都”和“完”常常共现一样,温州方言里两个全称量化成分“沃”和“完”常常共现,且整体来看,两者的使用方式一致。
本文初步考察了温州方言三个句法位置上的全称量化成分“何乜、沃、完”,发现温州方言全称量化成分整体上与普通话相对应的“什么、都、完”类似,但在具体的量化对象、量化功能、关联方向以及使用限制有所差异。
由于只是初步考察,本文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对“何乜”和“沃”共现、“沃”和“完”共现、“何乜”和“完”不能共现的现象只给出了描写,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只选取了温州方言中的三个全称量化成分进行考察,没有构建起温州方言完整的全称量化系统,且未涉及部分量化成分進而构建起完整的量化系统。这些问题还有待之后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徐烈炯.“都”是全称量词吗?[J].中国语文,2014
3.蒋静忠,潘海华.“都”的语义分合及解释规则[J].中国语文,2013
4.李思旭.三种特殊全称量化结构的类型学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6
5.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董秀芳.“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2
(作者介绍:陈煌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