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教之以义方
2018-09-02李卫星
李卫星
家训家教家风,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望子成龙乃天下父母普遍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中华民族向来有“家国同构”的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治国和治家只是治理范围不同而已。《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齐家看起来是一人一家之事,实际上却是关系到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和起点。只有严以修身、忠厚传家,才能积善有余、青史留名。例如宋代名臣包拯清廉公正,不畏权贵,被称为“包青天”。他生前立下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还命儿子将这条家训刻在堂屋墙壁上,以昭示后人。包拯的言传身教,养成了清廉公正的家风,被包氏后人代代继承弘扬。包氏家族后代的三百多户、一千五百多人中,没有出现一个贪赃枉法或者因犯罪而被关押的子孙。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陈毅元帅对子女的谆谆告诫,表达了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殷切希望。共产党人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如何把家庭中的亲情与革命事业结合起来,在养成好家教、传承好家风的同时,加强党性修养、激发报国斗志、促进党风建设的正能量,一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自觉追求。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亲情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提出“十条家规”,要求亲属“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万里将18岁的儿子送到河南农场,临行前赠言:“我来自农村,现在你又回到农村,从此以后,我又有了一个当农民的儿子,我觉得是件高兴的事!”……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家规家训家风,既爱子情深又出以公心、坚守党性,体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广阔胸怀和远大眼光。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句古训源自《资治通鉴·晋纪》。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特别喜欢众多儿子中的两个:石宣和石韜。石宣是太子,而石韬被封为秦公。石虎让两个爱子按日轮换负责裁决官员的奏章,并赋予他们独自决定赏罚且不需要禀报的权力。对此,大臣司徒申钟劝谏说,赏赐或刑罚是君主才拥有的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太子的职责在于侍养父母,不当参与朝政,而今两人分掌朝政,难免会滋生祸患。接着,他讲出了“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忠告。可舐犊心切又刚愎自用的石虎对这种苦口良言根本听不进去。为了显示对儿子的宠爱,他让太子石宣出行祭祀时打着天子的旌旗,让石韬出行时享受太子一样的待遇。这导致太子十分不满,暗中使人刺死石韬。石虎查明真相后,竟立即命人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杀死太子石宣,并诛灭全家。石虎死后,其他儿子们为争帝位互相残杀,后赵逐渐衰落,终至亡国。
然而,对石虎留下的教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现实生活中,那些腐败分子步“爱之不以道”的后尘,同样身败名裂,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忏悔说:“家教上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我本人出问题,老婆变得贪婪无度,收敛钱财不择手段,儿子利用我的职权影响受贿数额巨大。”2015年中央纪委发布的34份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中,就有21人违纪涉及家属、亲属。“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溺爱越深,祸害越大,这是反“爱子,教之以义方”之道必然落得的下场。因此,为了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为了振兴中华后继有人,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找到行为坐标,还要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深刻教训,坚决把习总书记提出的“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