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

2018-09-02毕金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微信平台课堂教学

毕金林

内容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也推逐了知识传承接受方式的变化。微信的技术平台应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的品味,可以创设优化的开放学习体系、架设双向互动的桥梁、构建公信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微信平台 中国现代文学 课堂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高校的必修课,随着文学新史料的发现、文学批评标准的变异、教材体例的变更,出现了知识的多层次性、传播方式的多路径化、阅读心理与接受形式的多态势的新变。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机遇与挑战,把媒体技术引入高校课堂便成为了顺势、创新和适度的一种必然。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位移与微信的平台优势

1.《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位移。随着市场化、商品化的逐步渗透,整个社会的心态与取舍导向呈现出浮躁化背景下的一系列错位。高等教育去教育化去人文化日重,文学逐渐被边缘,学生沉溺于网络,阅读三屏成为一种时尚,三观错位导致价值取向的日堕。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导向,把曾经的国粹甩出了文学的圣殿,大学生的大学日课变成了考证、考级,教育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沦为功利化的生存就业的竞技场。自我陶醉式的照本宣科,讲授式、灌输式没有互动的传统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茫然无适。满足于的45分钟的画龙点睛式的高校课堂,让学生索然,干脆玩手机、吃喝、说话或者睡大觉。与时俱进式的课程设置高度被压缩化,內容扁平的一周2学时、一个学期16次课,完成100多年的文学发展史及相关作品的了解、记忆与欣赏,何其难矣!学习评价的单一化让教学仍然局限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之下,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教给学生的是只要课堂知识掌握牢固,考前努力背书就能够考出好成绩。只重视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忽视了将总体目标具体到日常教学和阶段性学习考核之中,岂不知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

2.微信技术的平台优势。微信作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具有近10亿的受众。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种现代手机交流软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通过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可以通过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搜索号码、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传播形式多样。它通过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化静为动、抽象到具体、形象到具象。以混成的语音和独特的美学接受风貌具有来多彩性的内容传播。移动网络的覆盖为微信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与支持,以广泛优越的社会效应的产生赢得来人们的青睐。强大的即时、个性化的推送形式,打破时空界限的交互性,零距离无障碍的传情性,全信息、全媒体的整合性,为现代高等教育开辟来一条新的课堂教学路径。

二.微信之于《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

1.创设开放优化的学习体系。《中国现代文学》因为学科的社会影响因素,需要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接受体系与之相适应,渴求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传承的动力,实现华丽的转身和模式的更新。微信这个新技术媒体正是实现这一切可能的万向结,无论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还是传播方式的合理配置,亦或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历时与共时的应用。在联系、融合、扩散的高效衔接中,构成高校课堂教学的两个延伸体系。

一是课前预习——问题的析入化出。教师在微信中以文字、图表、图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推送课前预习信息:课堂讲解的重点、难点、思考路径及相关资料的链接。学生按照信息的提示进行预习,并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并以微信方式反馈给教师。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授,在重点中突出难点,在疑点中解决聚光点。多快好省地实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任务,画龙点睛、撮要简洁。沈从文先生是30年代京派作家的中坚,有限的课堂只能简述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文学作品的分类、两篇代表作而已。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设计中给学生以路径的引导,诸如沈从文湘西与都市的两个文学据点,湘西少女谱系的构成,希腊小庙的提出的背景以及湘西人物的人性三维等。学生通过网络上查找有关资料,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其它不能解决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解释。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延伸了教和学时空,整合了宏大的教育资源。

二是课后大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国现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来传授是难尽其妙的。要使课堂教学产生效应级结果,必须教会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0年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开拓者郁达夫,其人其文历来争议难平。学生通过能及时编辑、及时发布、以时间为序的微信空间中的网络日志、相册、留言板个人对郁达夫作品中的灰色描写、零余者的产生以及迟子建的边缘人、普希金的多余人的各项指标进行比照,通过微信空间这些功能建立个人学习电子档案,梳理出郁达夫作为20年代中国浪漫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一路领跑了黄庐隐、萧红,甚至40年代的都市浪漫传奇,尽管社会背景、文学观念、创作实绩各有特色。用作家们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瞬间吸引学生,在提出纲目、推荐参考书的推送中,延伸学生的学习时段,课堂举一,课外翻三。他们可以借用微信的相册展现各自搜索到的作家们的相片,可以利用微信的网络日志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文学评论,在表现自我的同时,整理出作家的心路历程和文学路径,构成自己的比较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

2.架设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实时互动。一节课有限的45分钟仅能讲完张爱玲文学创作的概貌和她文学史的地位。至于张爱玲作品的人生与传奇的双向追寻、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作品中苍凉的构建、古典与现代的意象选择的讨论互议只能压缩再压缩、消减再消减甚至取消。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到学生后续知识的掌握和承续,比如张爱玲的都市小说对王安忆的影响等,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信技术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有问题教师可以随时随答疑。通过微信的语聊、文字和视频,师生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互生语境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课前课后随时、课内课外随地的交流与互动,整合碎片化的时间来衔接快餐式的文学感怀,拓展来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来学习的效率,轻松学习、快乐阅读、幸福体悟。如张爱玲显赫的巨宦世家、痴情胡兰成的旷世倾城之恋始以及对她孤寂落寞的人生结局的理性认知,也就解决了她为什么离开上海去香港、离开香港去美国。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上传几幅张爱玲的照片来对照,通过张爱玲姑姑、朋友炎樱和作家苏青的言论来解读。

知情交流。传统的高校课堂,师生的互动只限于教室,传播与接受的路径依赖是单一性和被动性,师生之间陌生与隔离,只有简单的对视与会心。学生通过微信随时向老师请教沟通,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及时回应,答疑解决;学生在微信群中畅所欲言、交流学习,摆脱课堂上的严肃与规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独特的判断能力;学生获得了个性化指导,既满足了学习愿望,又获得极大的心里满足与抚慰。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深度与指向性,又从中感知到教学中的遗憾,显示出良好的时效性;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辩驳中,及时加以进行正确引导,即便错过了当时的讨论,再次打开微信,也能够一条不落的关注到学生讨論的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的动向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师生互补互促,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的环境下、情感的融洽中,拓展了教学空间,相长了教学,各有所得、各有所获。萧红是现代悲情女作家,至于为什么悲情,学生难知其因,在微信中各抒己见。教师综合归纳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可以从萧红的身世、婚姻、与鲁迅的接触、与朋友的相处,可以通过她与丁玲、黄庐隐、迟子建、冰心的比较,也可以从萧红的人生结局、死后的归葬之处来分析说明。人生的悲剧无非是社会、命运、性格,萧红各有所属。从而在文学中认知萧红,在情感上走近萧红。既传授来知识,也让学生对萧红从文学的深处、社会人生的氛围中有更深刻的解读、体认和感悟。

3.建构公信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底线,学生评教是达成学校教学质量自我监控的枢纽所在,而微信的空间论坛则提供了完成这一举措的有效路径。学生的评教是学校评估与考核的重要依据,可靠、科学与有效是主要的衡量指标。学生可以回避面对面的尴尬与情理的悖反,通过空间论坛和教师评议的微信公众号,从教师的仪容仪态、文学知识的讲授方法、文学史教学内容的取舍的合理度、作品感悟的效果诸方面进行评价,让教师自认、自知和升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反思、提升,达到因材施教、教其所需、解其所惑的教育目的,确保了学生评教的公信度。

学生评价体系。微信技术的使用实现了学生考核的全面与多元化。一般来说,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从四个方面入手:课堂表现、课堂考勤、课外作业、期末考试。课堂表现体现在课前演讲、问题回答和问题分析;课堂考勤只需手机一拍,微信到班级的微信群中一目了然;课外作业可以通过学生在微信传送的对作家作品评价的数量、评论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进行评议。考试内容的辅导可以通过微信上传,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也可以运用微信的语聊,交流对作家、作品、文学地位、文学影响的各自见解,不迷信不盲从。从而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的多元化,打破传统的网下单一考核方式,实现网上和网下、线上线下全面、科学、有序的测评。

把具有庞大受众群体的现代化交流平台——微信应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更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必然。但微信技术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的原则是“适度”不滥用。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现代文学微信平台课堂教学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